□苏报记者 王小兵 实习生 鞠楠 苏报通讯员 江录梦 徐鑫
最近,常熟市人民法院“对症下药”,灵活运用“预重整+重整”模式,助力一本地知名企业在遭遇困境后实现“涅槃重生”,不仅保障了在这片土地上康养的数百名老人的养老权益,更助力常熟市养老保护产业迈上新台阶,实现“老有所养”与“优化营商环境”的美美与共,在银发经济这一新质生产力的丰厚沃土上奉献司法力量。
困境:企业“资不抵债”,养老产业面临冲击
某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达上千万元,其占地20余亩,厂房面积达3700平方米。该公司超过一半的厂房出租给某护理院开展养老服务产业,高峰期曾居住500多名老人,该护理院一度成为苏州地区养老重点企业。因该公司原股东对外担保引发债务危机,公司资金链断裂,多次被法院执行,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经过常熟法院执行查控分析,该公司名下已没有可供执行的动产,若继续执行,只得拍卖该公司名下的厂房等不动产。但是,该公司名下一半以上的厂房存在租赁关系且尚有数百名老人在此处康养,若直接拍卖处置将会使得这些老人无处安身。法院执行也因此陷入两难境地。
破局:法院“预重整+重整”,精准化解危机
常熟法院细致梳理该公司全部执行案件,约谈债权人、债务人,充分告知各方该公司所在厂房处有数百名老人居住康养,直接采取拍卖等执行措施不利于老人权益保护,更易引发群体性冲突。
与此同时,某护理院作为常熟养老重点企业,该公司的重整价值巨大,及时吸纳资金延续租赁关系并引导养老产业转型升级,是平衡保护各方权益的“最优解”。
经过法院细致的释法明理,债权人充分理解该公司的预重整价值并积极申请将某公司进入预重整程序。
法院在收到债权人的预重整申请后快速审查,迅即决定该公司进入预重整程序,为该公司的危机处理寻求平稳过渡期。
预重整期间,常熟法院指导管理人在招募投资人时全面披露债务人情况,并重点披露债务人租赁关系、有数百名老人在此护理的现实情况,优先考虑愿意维持与某护理院延续租赁关系的投资人,切实保障护理院老人的合法权益。
在有意向投资人承诺后,常熟法院构建公开招募和非公开谈判相结合的投资人招募机制,根据债务人资产评估和企业负债情况,与投资人多轮磋商报价,最终投资人以8000万元的高价开展投资并同意续租,实现普通债权清偿比例高达82.36%,老人的康养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新生:智慧养老转型,实现多方共赢
在重整过程中,常熟法院惊喜发现,投资人某科技发展公司经营范围为社区养老、护理机构服务等项目,该公司深耕智慧养老转型升级,且其表示取得该公司股权后,将与某护理院开展深度合作,优化配套设施和服务。
法院在尊重债务人和投资人意愿的基础上,细化指导管理人为该公司量身定制预重整方案,积极协助投资人获取银行贷款推动养老设施更新,共同打造更为成熟完善的养老产业链。最终预重整方案获得出资人和债权人组全票表决通过。目前,重整方案顺利实施,属地村委会对该地块上养老服务产业也密切关注,为老人护理的同时提供种植蔬菜基地,全方位提升养老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