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有网友发帖称,2月21日,上海。一名男子称,年后上海有很多企业、门店、办公楼都在退租。自己所在的办公楼,保安称,“大概有三分之一要么没来,要么就是公司宣布倒闭”,并且办公楼的租金也在大面积下降。男子还称,除了办公楼,现在沿街的商铺也有很多关门的,而且还是在闹市区。
媒体“壹地产”近日报道:核心区南京西路板块的租金跌破了10元。高力国际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上海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即将突破国际20%的警戒线,租金环比下降至6.54元每平每天。
除了南外滩空置率均超10%,新天地板块空置率高达21%。18个次核心区中,有13个板块空置率超过20%。
- 这究竟是咋回事?
其实这几年大家都曾听过有关上海写字楼空置的问题。包括走在上海街头,也会发现很多写字楼晚上亮灯情况不如从前。而从数据上来看也确实如此。
不过,虽然近几年的空置率依旧有上升趋势,但对比2020年前后,还是降低了很多。
比如前滩,成熟写字楼出租率达93%,吸引了近300家企业入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33家,短短几年年税收贡献超过200亿。
再比如南外滩,空置率只有4.5%,是上海全市写字楼空置率最低的区域。
其中最高的是新天地,空置率达到了21.6%,最低的是南外滩,空置率只有4.5%。
相比同期,空置率涨幅比较大的区域是外滩、中山公园和竹园。外滩空置率从8.9%上升到17.8%,中山公园空置率从3.5%上升到11.7%,以及竹园的空置率从11.6%上升到19.1%。
相比核心区域,次核心区的写字楼的空置情况明显更不乐观。
北滨江最严峻,空置率达到了55.7%,其次是苏河湾,空置率达到了43.1%。空置率情况最好的则是花木,只有9.9%。在次核心区统计的数据中,有13个区域的空置率都大于20%,超过全市空置率19.6%的平均水平。
- 针对此事,网友们迅速围观,纷纷议论。
大上海都这样,怪不得我们这边三线城市,写字楼空置率7成以上。
空置多是因为造得太多了,北外滩沿着外白渡桥一直到杨树浦路有多少商务楼,还在不停地拆迁建造,矗着这么多墓碑哪用得完。
上海的写字楼有50%是空的,另外的50%中有,20%是学生的培训机构。
今天碰到一个朋友,他说去外公桥送货,以前5层的现在只有两层有人租,剩下三层空了。
全是办公楼,商业。毫无规划可言。停车位紧张,有没有专门的停车大楼?有没有配套更多的公共设施,公园等等。
短短的二十年间,盖了米国一二百年才盖起来的楼,楼市财富超过国外上百年的积累,掏空几代人积蓄,再让年轻一代背债几十年。提前透支未来几十年的消费力,买堆砖头水泥,一代人吃完了几代人的饭,不失业能咋办…
- 不可否认,其实写字楼的问题,不只是上海的特例,这是任何城市发展过程中都要面对的痛点。
写字楼被称为城市经济的“晴雨表”,它诞生于19世纪末,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部分人对写字楼的概念还很陌生
当时,用于办公的楼宇大都是机关单位的行政办公楼。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到中国开拓市场。
然而到了中国,他们却发现: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广州、深圳,都很难找到合适的办公地点。
他们不得不选择在酒店里完成在华事务的协调联络工作。于是,现代化商业办公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
基于此,北京的巧克力大厦(北京国际大厦)、上海的联谊大厦、深圳的地王大厦……一座座现代化写字楼应运而生,并形成了中央商务区(CBD)。
这些写字楼里,聚集了金融、高新技术、保险等产业,商务精英们谈笑间就能释放出大量经济效能。
见此情景,投资者纷纷将目光放到了写字楼上,“楼宇经济”随之诞生,写字楼市场逐渐形成。再加上国企、外企、私企纷纷入驻CBD,写字楼成了一线城市最火热的存在。
据数据显示,2007年,上海写字楼因需求旺盛而供不应求,甲级写字楼空置率仅为1.6%。
同时,写字楼市场也给一线城市贡献了超高经济,成了它们的“垂直印钞机”。2020年,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城的285幢写字楼中,有4幢税收超60亿元,20幢超20亿元,32幢超10亿元,110幢税收达亿元。
如今,写字楼遇冷,显然与当下经济下行压力有关。从城市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存量资源重新规划。
根据上海目前公布的相关文件,提出要对甲、乙、丙三个等级的商务楼宇分类施策,通过财税政策和专项资金扶持等方式来引导楼宇更新。
从写字楼自身来说,在招商策略和运营模式上要实时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有的写字楼出现空置,有的写字楼却在崛起新生。这是存量市场洗牌的必经之路,也是市场运转的正常周期。
期待在未来上海产业布局和经济刺激下,会有更多企业入驻上海,相信魔都写字楼再次热闹起来,也只是时间问题。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