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半个月,你此刻是什么状态?疲惫焦虑,还是适应后的从容?
而当你还在感慨不想上班时,有些上海“职场精英”,已经晒出了工位咖啡配键盘的“精致上班照”。
这样的生活,属实让人羡慕。
但如果告诉你,这些照片是假的。“职场精英”其实早就失业了,他们只不过是假装上班,而且还花了钱,你恐怕会觉得在开玩笑。
如果不是脑子有问题,谁会付费上班呢!
但现实往往比段子更加离谱,自掏腰包“假装上班”在一些大城市已经火出了圈。
段子照进现实
早上10点,上海静安CBD大厦的一个公司挤满了西装革履的年轻人。
有人抱着笔记本电脑行色匆匆,有人喝着咖啡和身边人低声谈着业务。
不知情的人,一定会觉得这就是职场精英的日常上班生活。
但事实上,这些人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已经失业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他们的工装、工牌是淘宝定制的,开会是自导自演的,甚至连“月薪两万”的朋友圈定位,都是每天花9块9买工位精心伪造的。
这就是悄然火起来的“假装上班公司”,创立这家公司的吴永涛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唯度联合办公空间”。
失业已经让人很头疼了,把公司名改的好听一点,也是照顾来这里假装上班人的心情。
刚开始,吴永涛也没太大信心,虽然新人入职9块9就能租一个工位,月租只要1280元就能每天享受8小时“工作”。
但让人付费上班,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本以为会有很多人抵制,上班就是为了赚钱,付费上班还不如在家躺着睡觉。
可现实是,很多人对“假装上班”这个模式赞不绝口。
尤其是一些职场精英,她们说自己在“假装上班”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来这里上班的人,其实也不全都是失业者。
辛琦,一个财务工作者,平常她都是居家办公。但时间久了,她整个人变得懒散,工作效率大幅度下降。
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辛琦租赁了唯度联合办公空间的工位,每天按时上下班,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
原来她只能给两家公司代记账,现在能同时给10家企业代记账,效率提高了5倍。
从事自媒体工作的王女士,也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借商圈资源“偷师”商业逻辑。
因为这里不像平常的公司,大家都做同一件事,来这里的人天南海北,哪个行业都有。
大家也都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会经常在一起交流,每个人都能收获不一样的东西。
广东的“失业者乌托邦”
除了上海,广东也有一家“假装上班”公司,每天30块钱包午餐,给失业的人提供工位。
看来,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又一次走在了时代潮流的前端。
比起上海唯度联合空间,这里更像是失业者的“乌托邦”。
在这里扫码支付30元,就能在老板眼皮底下光明正大“摸鱼”。
虽然工位上依旧摆满了文件、打印机和茶水壶也在不停嗡嗡的工作。
但上班的人都很松弛,公司享受超高福利待遇,实现着真正的上班“自由”。
平常在办公室,你只能坐在工位前,苦着脸敲键盘,想干点其他的,还要怕老板查岗。
在这家公司,你完全不用有顾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尽情的玩手机、追剧、打游戏、看股票都没人管你。
再加点钱,还可以给你提供“怒怼领导台词本”和“假装上班道具箱”。
上班的时候,对老板拍桌子,肆意宣泄自己不满的情绪,想想都觉得刺激。
所以说当付费上班从段子变成一门生意,有人在这里重获自由,有人在这里维系了中年失业人最后的体面
也有人看透真相:我们买的不是工位,而是逃避社会审判的一张临时门票。
工作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年轻人工作不顺利,可以随时辞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还背着房贷车贷,压根就不敢失去工作。
可年纪大了,工作效率下降,没有年轻人能熬,自然会被老板谈话,然后离职。
以前失业,只能苦闷在家,面对多方面的压力,现在有了“假装上班公司”,给很多人提供了另一个选择。
在这里,可以帮大伙瞒着家里人,维持就业状态,完美度过失业空窗期。
是常态还是昙花一现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假装上班并且加入,这个话题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有人问,这样的模式能否长久呢,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
这样的担忧其实也不无道理,纵观大部分的“假装上班公司”,为了让失业者心里得到最大的安慰。
创立者都把公司开在了寸土寸金的地段,“班味儿”非常浓郁,这样更有助于失业者伪装。
不过一线城市里,租金压力非常大,可能一个工位需要不少租金。
对于失业的人来说,能拿出额外的钱假装上班,有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所以说,来这里的大部分都不是“失业者”,相反更多的是一些自由职业者。
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这里也是为了寻求一个轻松的环境,或者接触更大的圈子。
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还是很少见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需要起早贪黑上班,挣得碎银几两维持生活。
那么假装上班公司,它的客源就比较稀少,即便是一开始很多人涌入,可能也只是看着好玩,来体验一下。
由此可见,公司能否持续运营,对创立者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不过,假装上班公司能火起来,其实也折射出了人们对工作的要求。
很多人理想中的公司,是拒绝内卷,尊重包容的公司。
所以,这种现象的兴起,我们不用抵制,但也更应该明白,假装上班只是一时的调整,更多的精力还是应该放在实质化的找工作上。
那么话说回来,你会为“假装上班”付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