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销售工作之后的半年里,我尝试了考公,其实在这之前我也考过很多次了。

可能在所有人眼里,包括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自己也认为,打工人的宇宙尽头便是编制,安稳、旱涝保收的特点已经变成了社会共识。

尤其在经济形势下行的当下,所有人的目标开始转向稳定,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每年呈递增趋势的考公人数。



一旦一条道路变成独木桥,所有人的观念都趋于一致时,这条独木桥就会变得尤其拥挤,

而我们行业则更甚,无论是在校的、待业的、还是在职的,都希望抓住这个救命稻草。

很多认识的同学朋友在最早其实都不是很想挤入体制里的,但当他们遭遇转行困难,待业的职场空窗期延长,求职再就业变得困难后,

考公好像变成了唯一可以接受的出路,因为考试要求只有35周岁以下,已经标准统一的面试流程。

它不会问你为啥离职,不会问你待业期在干嘛,不会问你岗位的匹配度,更不会有挂在头上的中年危机的达摩克斯之剑。

只需要充分发挥按照学校里培养出来的考试技能及标准规范的结构化面试流程,这些都是当下中国学生最为擅长的。

但由于岗位的稀缺和竞争人数过于巨大,并且同一岗位都是在同等水平上进行竞争,也形成了非常极端的内卷现象。

内卷的表现就在于不断增加难度的考试题目以及不断上移的分数线,很多人都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进行备考才可能上岸。

而大多数人上岸的目的并不是所谓的为人民服务,更多的只是为了一份安稳的工作,

又由于进入门槛过高,过多的消耗的精力,很多人也没有背景关系,就在岗位上得过且过,形成了极大地人才资源浪费。

其实认真观察可以发现,在人类社会当中,任何方向一旦形成社会共识,成为所谓成功标准里的必然逻辑,

那么这条道路必然变得厮杀惨烈,就如股市里的热门妖股、不断高涨的房价、高考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最后的结果必然都是一地鸡毛,上行时所有参与的人共享的泡沫,一旦开始下行,就可以发现谁才是裸泳的那个。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阶段,其实最不缺的就是这类股市,而我猜想考公也绝不会逃脱这个最本质的底层规律,

岗位的稀缺,必然会导上岸的是极少部分,大量其它参与考试人员只是陪跑,耗费了最年轻的青春时光,但可能并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而内卷上岸的岗位,在未来AI普及的时代,那简单重复的简单政务工作内容,也必将不需要如此多的编制人员。

深圳出现的AI政务大模型、漂亮国里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门,正在对所谓稳定的体制人员进行出清,我们发展的这么快,这一天难道真的不会到来吗?

如果不行,我们一起等待时间,它会向我们进行证明,最后,祝好运,内卷的人们,荒诞的时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