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数人而言,骨折了,要做手术,那手术后的多数选择是回家躺着,即手术后的制动,也就是所谓的“伤筋动骨一百天”。那这真的正确吗?


长期制动带来的风险

1. 肌肉萎缩与肌力下降:

制动导致肌肉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加速,一般制动3天左右就会出现肌肉的萎缩和肌肉力量的下降,2周内即可出现20%~30%肌容积丢失。

2. 关节僵硬与软组织粘连:

制动导致滑液分泌减少,关节软骨营养障碍;关节内瘢痕的粘连引起关节的活动受限与关节僵硬。

3. 深静脉血栓(DVT)风险增加:

下肢制动后血流速度下降,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起血栓。骨科术后DVT发生率高达40%~60%(尤以下肢骨折为甚)。

4. 骨密度减少:

长时间不承重会导致骨骼密度下降,引起骨质疏松(尤其是绝经期后女性更为明显),增加再次骨折风险。

5.其他风险:

骨愈合延迟或畸形愈合、心肺功能减退与代谢紊乱等。

病例夹

去年12月,陈女士因为车祸导致左侧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术后制动约3周,出现了明显的膝关节活动受限,于是来到奉城医院康复科就诊。

严谨合理的康复评定是康复医学的基础

陈女士住院后由康复治疗师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评定,包括VAS评定疼痛程度、下肢的双侧肌肉维度和关节周径的测量、膝关节活动度测量、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的肌力、HSS膝关节、ADL日常生活能力等评定。

经过评定发现陈女士存在以下问题:夜间及活动时疼痛明显;左膝关节周围肿胀明显;膝关节上方肌肉维度明显缩小;左膝屈曲受限明显,仅有0~28°;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等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通过康复评定结果

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措施


1.踝泵训练:

主要用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缓解肿胀。

2.肌力训练:

通过对膝关节相关肌群进行力量训练,特别是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的肌力训练来提高膝关节稳定性。

3.关节活动度训练:

早期以患者在无痛范围内的最大主动关节活动为主;在术后4~6周后结合影像学确认骨折稳定后可适当采用麦特兰德关节松动术手法对关节进行牵伸,以适度减轻关节内压力,控制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

4.渐进性负重训练:

在术后4~6周后结合影像学确认骨折稳定后,采用部分负重(20%~30%体重开始)刺激骨改建。

5.物理因子治疗:

采用中频电刺激、低频电刺激维持肌肉兴奋性,增加肌肉活性;激光疗法缓解术后的关节疼痛;冷疗缓解每次康复治疗及锻炼后的炎症反应、控制肿胀等。

6.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消炎药控制炎症。

经过几周系统的康复训练后,陈女士目前膝关节无明显肿胀、关节活动度恢复至110°,肌肉维度已有增加,各主要相关肌肉力量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疼痛症状也明显减轻,目前已能拄拐独立行走。


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是恢复肢体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关键阶段,并不是一味的完全“躺平”。同时有效的康复治疗需结合原始损伤、手术情况和个体差异等,建议咨询康复科医师或者康复治疗师,确保安全性。

报送:沈群(区卫健委)

编辑:凌姗珊

• end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