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九,在传统年俗中被称为“晦日”,既是正月收尾之日,也是纳吉迎祥的重要节点。这一天融合了送穷、祭祖、祈福等多重文化意涵,民间素有“晦日行三礼,全年无晦气”之说。遵循“一送穷神,二食吉物,三行旺事”的老规矩,既可承接祖先智慧,亦能为新年运势奠基。
一送:送穷神祛晦气
送穷之俗可追溯至唐代《四时宝镜》,正月廿九被视为“穷神归位日”。北方多行“扫晦礼”:清晨用竹枝扎成扫帚,自屋梁至墙角扫尘九次,将灰尘与烂菜叶、破布头装入陶罐,以红纸封口后摔碎在三岔路口,谓之“破罐送穷”。南方沿海则行“放穷船”:以蕉叶为船身,竹篾作桅杆,载霉米三粒、断梳一把,顺潮水放归大海,潮退时若船覆则兆示穷根永断。
送穷时需念诵特定口诀,如闽南地区的“穷鬼去,福神来,金银满厝人平安”,苏北一带的“晦气入土,财气上门”等。供品讲究“三穷三富”:穷物用发霉豆饼、蛀虫米粒、断线铜钱;富物备新麦、银锭、红绸,仪式后富物需分赠邻里,取“散富积德”之意。
二吃:食吉物养福运
① 拗九孝心粥
此粥承载“目连救母”传说,福州地区制作最考究:须用井水浸泡九刻的陈年黑糯米,配红枣(去核留皮)、桂圆(带壳煮)、莲子(不去芯)、花生(带红衣)等九味食材。熬制时忌用铁锅,须以陶瓮文火慢煨,每沸一次添勺山泉水,共添九次谓之“九转还魂粥”。老人食此粥时必留碗底三口,浇于祖宅墙根,寓意孝道传承。
② 千丝长寿面
特制线面长逾三尺,和面时掺入艾草汁与栀子水,使面条呈青黄二色,象征天地交泰。煮面讲究“三沉三浮”:初沸下面,水滚即点冷水,反复三次方得筋道。盛面时碗底垫菠菜,上卧煎蛋两枚,佐鸭汤必选百日以上老鸭,汤中浮九粒枸杞如赤珠沉金。食面时忌咬断面条,需由最年长者先举箸,众人随之挑面入口,取“长幼有序,福寿绵长”之意。
三做:行旺事开鸿运
① 修灶祭火神
民间认为灶君述职后仍驻留人间至正月末,此日需重修灶台:取新土混合香灰抹平灶面,嵌入铜钱五枚摆成梅花状。祭品用三牲(猪头、全鸡、鲤鱼)配五谷,焚特制“五彩纸马”送灶君归位。莆田地区更讲究“灶灰画符”:以草木灰在厨房地面绘八卦图,中心置生鸡蛋一枚,次日观察蛋壳裂纹占卜年运。
② 栽种吉祥木
“晦日栽树,旺宅三代”,此时宜种三类树木:
石榴树:九株成行,取“九子连环”旺丁之兆
桂花树:植于院东,应“蟾宫折桂”科考之喜
香樟树:种在门西,合“驱邪镇宅”风水讲究
种树时需在坑底埋入五谷袋(稻、黍、稷、麦、菽各三钱)、古钱九枚,浇灌糯米汤定根。
③ 结绳纳百福
取红、黄、青三色丝线,按“三股九编”法结成长绳:
红绳三丈六尺应周天之数
黄绳二丈四尺合二十四节气
青绳一丈二尺代十二月令
将彩绳悬挂梁下,垂穗处系铜铃五只。待二月初二龙抬头时取下,分剪作手绳赠予家人,谓可“缚住整年福运”。
这些传承千年的晦日仪轨,实则是农耕文明的生存密码:送穷仪式中的大扫除,暗合春季防疫需求;食粥补气养胃,契合冬春之交的养生规律;栽树育苗更是把握农时的智慧。今人虽居楼宇,仍可化用古法——以整理收纳替代破罐送穷,用五谷杂粮粥演绎拗九孝心,借绿植盆栽延续栽种古俗。
正月廿九的晨曦中,当超市的速食粥还在沉睡,乡间的老灶上已腾起带着柴火香的炊烟。那些执拗守着古法的老人,正用布满裂痕的陶瓮熬煮时光,将千年的祝福熬成浓稠的传承。一送一吃三事间,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祈愿:愿烟火常在,愿亲族长安,愿岁岁晦去,年年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