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包括电话手表,后面统一称为手机)越来越成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子产品,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手机的普及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出种种弊端,尤其是青少年,由于在手机的使用上缺乏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自我把控能力,导致部分中小学生已经到了玩手机上瘾、部分学生视力下降难以自控的地步,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一、不合理使用手机的危害:
1.频繁使用手机,损害身心健康。
现在不少学生由于过度使用手机,情绪变得烦躁不安,抑郁寡欢,甚至很正常的手机没电、信号减弱等情况,也会造成他们的紧张和焦虑,这些都是“手机中毒综合症”的表现。
2.违反校规校纪,影响教学秩序。
相关调查发现,学生一旦将手机带入学校,就会想方设法在教室偷偷使用,这样会严重影响听课质量。有的学生甚至利用手机在网上直接搜索习题答案和作文范文,丧失了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性,养成了依赖思想。
3.随意结交朋友,严重影响学习。
手机的过度使用加速了学生社会化,结交范围迅速扩大,占用有效学习时间,影响学生学业成长。有些学生利用手机不仅在校内随意结交朋友,还联系社会不良青年,给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埋下严重安全隐患,增加教育管理难度。
4.炫耀攀比盛行,助长不良风气。
手机档次助长学生间的攀比之风,影响校园风气。没有手机的学生更是找出若干理由,要求家长为之配备手机,给家庭增添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5.不良信息泛滥,不利于健康成长。
手机上网、微信聊天、网络游戏功能,以及不良网页、行骗短信、涉黄涉赌等信息,让心智尚未成熟且无社会经验的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或是陷入不良信息泥潭无法自拔,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个别学生还会因此而学业成绩下降。
6.路上使用手机,存在安全隐患。
一些学生在上学、回家路上边走路边低头玩手机,不注意道路、行人及车辆,极易对自身及他人造成安全事故;因手机丢失而造成学生之间猜疑、影响同学之间关系等事件也会发生。
7.手机消费支出,加重家庭负担。
学生使用手机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有的学生为了支付数额不低的手机通讯费用,将偷窃的手伸向身边的同学或者到处借贷等。
二、家校共育的建议
为保护学生视力,防止其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专心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号)等文件要求,希望您与我们协同合作,做到以下几点:
1.家校合作,共同引导。
请您履行监护人职责,将加强网络行为监管及预防孩子沉迷网络和游戏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孩子限时、安全、理性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学习使用文明、健康的网络语言。请不要让您的孩子将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请您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进校后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请您配合学校,主动和老师交流,共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2.亲子沟通,促进交流。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做好情绪观察,主动走进孩子心灵,增进亲子之情,防止孩子因情感缺失等原因而沉迷于网络和手机游戏。请您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多一些陪伴、多一些沟通,从影响孩子视力、影响孩子学业等方面帮助孩子理解限制使用手机的原因。请您鼓励孩子锻炼身体,指导孩子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学习习惯,关注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调适心理,及时化解各种心理问题。
3.培养兴趣,全面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从小培养和关注孩子的兴趣发展,能够在孩子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有助于孩子更健康快乐的成长,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课外兴趣,如球类运动、书法、武术、绘画等,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引导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实践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通过丰富课外活动,预防孩子沉迷于手机,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4.言传身教,示范引领。
学生阶段是学习知识、养成良好习惯和培养高尚情操的关键时期。学校严而有爱、爱而有方的教育教学管理,孩子勤而有恒、事无不成的学习生活态度和习惯,是我们共同的期盼,更需要家校双方的通力配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请您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科学合理使用手机,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建议您和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管理家庭公约,科学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不要暴力打压。
尊敬的家长朋友,希望您能和我们一起共同帮助学校落实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制度,正确认识手机管理举措,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做到家校协同合力育人,为您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成长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健康明净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本文来源于大悟县泉水实验学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