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寻常好故事,最是动人心。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马桥镇推出“我的故事”系列报道。在这里,参与闵行建设发展的新老马桥人将以第一视角,娓娓讲述他们的故事。

他们中有城市建设者、科技创业者、教育工作者,也有平安救火英雄、公益民星、文化传播使者……他们很平凡,却又不平凡。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默默奉献着,用热情绘制城市温暖画卷,用耕耘创造着城市发展的新高度。



可以说,千年沧桑,百年故事,勾勒出马桥的不同寻常。马桥文化是上海的一张名片,这里有耕读传家、重视教育的传统,这里群众文化蓬勃发展、非遗技艺流传至今。而在社会形态发生大变革的当下,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是马桥吴会里人,艺术成就举世公认。作为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书画大师,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以禅喻画,提出与倡导“南北宗论”,成为中国文人画理论史上一座高峰,翻开了文人画创作的新篇章。

到了明嘉靖年间,正是吴会里人文达到鼎盛之时,却不幸遭遇倭寇袭扰,街市尽毁,董其昌等人避难离开故土。虽然经历此番浩劫,乡人耕读传家的风气仍世代相承,历代文脉连绵不绝,以致马桥地区历来受世人关注,被称为人文典范。


清同治年间,

“不强人谓之恕,不恕己谓之强”,是钮永建提倡的行事准则,也融入了办学育人的理念中。如今,百年后的马桥强恕学校先后被命名为“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闵行区科技特色学校”“闵行区体育特色学校”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马桥的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马桥手狮舞源于明清时期的狮子灯,后融灯彩、杂技、武术等为一体,以手带狮,形式独特,成为新春、元宵灯会、迎神赛会等民间主要岁时节令的习俗舞蹈之一。


在其发展过程中,马桥手狮舞传承人汲取舞龙翻滚跌扑的基本技巧,配合舞狮刚柔相济的表演风格,结合“狮子大开口,凹面冲额角,双肢抱绣球,摇头甩尾巴”的独有特质,使之更具喜庆祥和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还有我很喜爱吃的马桥豆腐干。源于清末民初,以纯手工制作、口感好而闻名,其闻之清香,尝之味美多汁,不硬不软不松,更没有一般豆腐的腥味。

我与马桥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学生时代。1966年,我是七宝中学一名高二学生,老师带领我们来马桥参加农业劳动。七月盛夏,农民们正在开展“双抢”,从早到晚都在田间忙碌。

对于我们这些学生,干农活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马桥乡民非常照顾我们,没让做太多活。还安排我们住在一座“鸡山庙”里,后来又搬到了农家的桃园里。那时,我觉得马桥真是一个好地方,乡民都很热情。


几年后,插队落户期间,我经常往来马桥集镇采买东西。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后,又时常联系上海的各个公社,对马桥的历史因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原来,自1982年起,马桥曾两次启动修志工作,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下,以发展乡镇经济为重心,两次修志都半途中辍。2008年,第三次启动修志时,马桥已进入到快速城市化阶段,可惜的是,原先的集镇、村庄、村宅逐渐消失,乡村风貌一去不返。于是,

供稿:马腾平

编辑:赵若楠

初审:陈依婷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