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走在浦江镇立民村的田间地头,一簇簇雷竹笋破土而出,带着晨露的清香,宣告着春日餐桌的至鲜时刻。


今年,雷竹笋比往年晚“冒头”,“由于去年台风和冬季雨水少的情况,本应11月底破土而出的雷竹笋,至今才产出。”智耕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章春琴表示,虽产出时间较晚,但今年雷竹笋依旧保质保量。园内300亩雷竹笋依旧保持每亩2000斤的产量,鲜笋季预计持续至4月底。

春雨唤笋生 科技育新绿

雷竹笋的生长与春雨、春雷紧密相连,其名字便取自“惊雷破土”的意象。不同于普通竹笋,雷竹笋的生长周期短且集中,稍纵即逝的鲜味更显珍贵。

在众多竹笋品种里,雷竹笋的生长速度堪称一绝。一般的春笋,往往要等到春暖大地、阳光雨露充分滋润后,才慢悠悠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而雷竹笋却如同短跑健将,在冬季的余寒中就开启了生长之旅。


这得益于特殊智耕技术,他们巧用稻谷碾磨后脱下的砻糠,为雷竹笋铺上一层厚厚的“保暖被”,使得土壤温度、湿度恰到好处,雷竹笋便在这温暖的“被窝”里,抢得了生长先机,早早成熟上市,当其他春笋还在积蓄力量时,它已然成为餐桌上的宠儿,稳稳占据“春菜先锋”的宝座。


然而去年的天气有些特殊。章春琴介绍,恰逢几次台风,又遇严寒和少雨,使得雷竹笋比往年产出时间较晚。

笋的生长环境需要多雨温热,对笋农而言,一般积水不超过5毫米的雨,严格意义上都不称为下雨。“连续两个月不下雨怎么办?”章春琴介绍,基地只能采取人工灌溉技术,直至一场等候了许久的雨水,正式拉开了基地今年的笋季。


从田头到餐桌 解锁春日百味

刚采下的雷竹笋,外层褐衣未褪,内里却如玉莹润。轻轻剥开,指尖便能感受到饱含汁水的鲜嫩质地。


江南人喜欢尝鲜:几片火腿、一勺高汤,清炖出的腌笃鲜能让笋的甘甜在汤汁中层层绽放;若以重油赤酱快炒,则瞬间激发出山野与烟火气的交融。

为了保持笋的新鲜度,智耕股份公司员工更是火速工作,采挖、包装、运输,保证了每天的供应量,让市民能吃上最新鲜的雷竹笋,真正实现了“早上在田头,中午就能在桌头”


为了让市民一年四季能吃到笋,智耕团队更是积极动脑筋,不仅延长了鲜笋的供应时间,还研发出了笋类深加工产品

“冬笋口感是甜的,一般清明之后的笋吃起来就有些涩了,我们就把春笋拿来深加工。”章春琴介绍,智耕油焖笋,就是采用当天现挖的雷竹笋,再用土灶柴火煮、烤、炒、煸制作而成,无添加,健康、安全、便捷,开瓶即食,为上海人的餐桌添加了一份美味


“雷竹笋的产出期是6个月,接近产出期尾声时,我们将竹笋加工成了罐头油焖笋,目标是年生产60万罐。”章春琴表示。

除了线下商超永辉超市的各大门店,雷竹笋还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入驻“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线上平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章春琴介绍,现在,公司销售模式开拓了线下配送、团购,也开通了抖音销售平台,拉长竹笋产业的产业链,实现了为市场全年供应笋产品的目标。

绿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雷竹笋的丰收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闵行农业转型的缩影。当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起从种植、加工到冷链配送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周边千余户农民增收。

而雷竹笋的这件“保暖被”也不一般,不仅科技含量高,还相当的环保,背后折射了产业链的生态循环。“浦江镇是种植水稻的大户,我们回收他们水稻的废料,压成谷糠,再加入自己研制的有机肥,盖在土上足足有30公分厚,这就相当于给雷竹笋盖了一层‘保暖被’,既暖和又营养。”章春琴说,而智耕园所产生的笋壳等副产品,又通过加工成为水稻的有机肥,反哺到浦江镇的水稻基地和竹林,形成"零废弃"的生态循环。

除此之外,智耕股份有限公司还在积极探索雷竹笋的副产品再利用。“以竹代塑,势不可挡,竹子副产品完全可用于制作宣纸、全降解餐盒等,足以运用在各个以竹代塑环保领域。”章春琴说。


记者:李逸

视频:徐玮 汤洪魁

部分供稿:区农业农村委、浦小江

初审: 赵若楠

复审:姚怡莹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