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喊累,只想躺着,总觉得没精神,没活力,很疲惫,容易唉声叹气,眼神暗淡没有神,这就说明孩子出现情绪内耗了。

内耗是指消耗能量,却没产生功效。而情绪内耗则是因为想得太多,太过于纠结,在想法与现实之间互相拉扯而形成无谓的消耗。

当孩子陷入情绪内耗时,就会把大量的时间和能量花在纠结上,以至于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应付外界的事情。



而长期处于内耗状态的孩子会以下几种表现:

做事磨蹭。明明现在可以做的事,却总要磨蹭和纠结,是一会做还是现在做呢?思来想去之间,就什么也没做;

什么也没做,但就是觉得很累很疲惫。这是因为用大量的时间来纠结,纠结的时候也是很消耗精力的;

凡事都优柔寡断,想要改变又害怕改变,想走出摆烂又难以下决心做出选择,干脆就再躺一躺;

说到做不到,嘴上定的目标很宏伟,但还没做就嫌累,自驱力丧失。

而且内耗的孩子会非常敏感,容易过度纠结一个很小的问题,也会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而反复揣测,来猜测自己是哪句话说错了?自己哪里得罪别人了?

于是就会自责自己不该这样,不该那样,最终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认的状态。

会觉得自己太笨了,太傻了,太没用了,进而来攻击自己。

情绪内耗是正常的,就像人有悲欢离合一样。但不正常的是长期内耗和压抑而得不到疏导,就会造成紧张、恍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和孩子的厌学以及内耗严重,主要是因为孩子想得太多,头脑中的负情绪超负荷了,太多的纠结在脑子中斗争,本身就是消耗能量。

所以会把孩子消耗得非常疲惫,没有精神气和颓废以及摆烂和拖延。

首先,内耗多的孩子共性就是过于敏感,一句话一个眼神会让孩子很在意。

其次,敏感的孩子共情能力也很强,也容易被负面的情绪所影响。

最后,那些容易内耗的孩子对自我的要求也比较高,希望自己要做就做最好,也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

一旦自己没有做好或家长表现出对自己失望时,内心就会无比忐忑。

正是因为孩子纠结太多,所以才会想得很多,做得很少。尤其是初高中孩子随着知识和见识的增多,会不自觉对一句话,一个动作进行过度的揣测和解读。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以为自己懂一切,但实际上又什么都不懂。他们的内心就像是冰与火的纠缠,容易内心翻江倒海,又沉默到一句都不说。

本质是因为孩子在内耗之时,既纠结又不会正确表达,既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所以对自己不满意,对未来很迷茫。

容不了自己犯错,又想追求完美,可不是就让孩子的内耗与日俱增了。

这时父母既要反思自己教育方式中是否存在问题,也要做4种引导:

第一种引导:不管怎么样,引导孩子先行动

孩子有内耗的时候,提学习,提成绩都没用。

这时候父母要做的事是激发孩子的行动意愿,不管做什么行动起来,哪怕5分钟都行。

不要一上来父母就给孩子提出过量的要求,让孩子根本不想做也懒得做。

对于有内耗严重的孩子来说,最难的行动的勇气,一旦超越最难的开始5分钟,后边的行动就会变得简单了。

迈过最艰难的第一步,后边的九十九步也就自然而然迈出去了。

但这个过程很漫长和艰难,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来静待花开。

第二种引导:引导孩子有做点什么的意愿

内耗的孩子总是担心未来,所以才在恐惧和担忧中丧失了行动力。

父母要引导孩子想太多不去做是没用的,只会陷入更加恐惧和失控的状态。

与其担心不如做好眼下的事,可以引导和鼓励孩子去做自己眼下感兴趣的事,怎么让自己开心一点,好受一点就去主动做点改变,哪怕一点点都行。



量变会引起质变,只要有意愿,行动力就会一点点恢复。

第三种引导:帮助孩子限时不限量完成

孩子在纠结内耗的时候,父母不妨去帮助孩子下个决心和给个截止的时间。

内耗的孩子在有了目标后也不采取行动,一拖就完全停止了。

如果孩子又有意愿行动又行动力跟不上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定一个截止时间,只给孩子限时开始行动,但具体的完成量交给孩子来决定。

孩子可以休息,可以调整,但不能无限期的逃避和摆烂。

第四种引导:教会孩子学会拒绝

另外孩子的内耗源于不懂拒绝和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太要面子也会容易让自己内耗。

这时父母就要允许孩子做不到,也允许孩子拒绝,还要引导孩子学会拒绝,并学会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

孩子不必为了做一个让别人喜欢自己的人,而委曲求全但内心又不满。

能开口拒绝,能主动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也是走出内耗的一种有效方法。

内耗时感觉并不好受,也的确很累,所以父母要积极的引导和耐心的等待,帮助孩子慢慢走出情绪危机,就开始慢慢正向循环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