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你支持给现在的学生松绑,帮家长减负吗?目前教育界有一种声音,认为初中和高中应该合并,原来的6年缩减成4年,取消中考,12年义务教育就能变成 10 年。

合并之后,学生不用面对中考这个压力,将真正的选拔机制放在高考上,而且有些学生也能更早步入社会。



有人支持这样整改,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和质疑。那么从两个角度去看,支持和反对的观点都有哪些呢?

教育内卷,中小学压力大?

学生群体无疑是最支持减负的。比如说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取消学校的集体补课模式,但是由于各种考试尤其是唯分数论还存在,很多学校还在偷偷的给学生补课。



有些学生很不爽,尤其是寒暑假,表面上规定的假期时间最终都被集体补课给挤占了,所以有些学生往往会把学校举报到教育主管部门。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假设初中和高中真的进行了合并,没有了中考这个巨大的压力,学生之间的内卷也就不存在了。



但现在的情况是,不管是小学升初中,还是初中升高中,都存在着两个难以绕开的关键节点。为了让学生考上好的学校,学生自身的负担自然而然就增加了。

我们来看一个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作息,他们每天的时间安排可能比成年人都紧凑。



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早上8点必须到学校上课,而对很多成年人来说,这个点极有可能还在床上躺着而没有醒来。

学生一直在学校待到中午,有的是在学校食堂吃饭,有的则是回家吃饭。中午休息的时间很短暂,每天下午4点半左右放学。



即便放学之后,学生也不能够放松,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给学生报的培训班和补习班还在前面等着他们。

尤其是在城市里,如果家庭条件稍微好一些,家长给孩子报的各种培训班就更多一些,成绩稍差的学生,家长更是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甚至把老师单独请到家里进行辅导。



所有人都在担心一个问题,孩子考不上好的初中,未来更考不上重点高中。从老师的角度出发,由于他们的绩效和学生的成绩直接挂钩,所以更担心班里的差生会影响到班级整体的升学率。

正是在上述局面下,教育就变得越来越内卷化了,学生很累,而且不分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如果改变现有的局面,初中和高中真的合并了,学生在高考之前的压力就会一扫而空。



学生肯定支持这种改革,其实很多家长也会支持,原因就在于在教育内卷化的这条赛道上,很多家长是被迫参与的。

升学压力和高投入

学生自己要面临学习和考试的压力,家长则要面临巨大投入的压力。为什么学区房被炒得如此热?根源就在于房子和分数、教育质量、升学率高度绑定了。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针对孩子的教育投入现在已经贵到离谱了。哪怕是一些小学生的培训班,比如一些文艺和兴趣爱好类的培训班,每年的费用动辄都要在四五千元以上。而在一些三四线的小城市,有些家长一个月的收入恐怕都不到4000元以上。

补习班的费用则不等,比较便宜的每年也得两三千元,如果是比较贵的,每年则要在5000元以上。



单节课时的补习费用,便宜的每小时需要几十元,如果是价格高的,每个小时都在上百元以上。所以在这种局面下,家长即便不吃不喝供应一个学生,压力也相当大。

比如两个全职夫妇,假设他们给一个初中或者高中的孩子拿钱补习,几年下来,费用加起来可能要花去一个人的全部工资收入。



家长面临的投入压力丝毫不比学生本人的压力低。教育内卷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教育市场化也只是让教培群体赚了钱,学习本身则被彻底异化成为了只剩分数。

如果下一步将初中和高中合并,学生不需要面临中考这个关键的选择点。小学升中学以后,4年时间可以安心进行学习,家庭面临的投入压力也会大大减轻。



不过,也有家长反对初中和高中合并,他们的理由是,教育资源分配并不是均衡的,如果没有了中考这个选择机制,很多学生就没办法选择更高质量的学校了。

取消中考如何让孩子上好学校?

中国的家长之所以卷孩子、卷教育,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分配是不公平的。城市的教育资源明显好于农村地区,而在城市也分有一般学校和重点学校。



通过教育内卷,至少可以让家长在心理层面意识到,如果孩子分数过关,就有可能通过考试上好学校。在这种心理的引导下,所有家长自然都希望孩子能够考上重点学校。

因此,有观点就认为,一旦取消中考,教育资源不能平均分配,孩子的升学以及未来面临的教育质量可就完全堪忧了。



不过,支持合并的教育专家认为,家长的这种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或者说是完全被过去的内卷式教育给绑架了。

一些支持初中和高中合并的教育专家认为,合并的关键,其实就是打破人们内心长期以来的旧观念。



为什么会存在中考?那是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等职业教育就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储备一定规模的人才。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中考这种选择机制,有些学生接下来可以参加高考并上大学。那些没有通过高考的高中生,毕业之后,他们自身的技能也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劳动力需求。



所以,中考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学生集中到高质量的重点学校,中考原本的目的是在为国家选拔具有中等职业技能的人才。

但经过多年发展以后,这种选拔机制其实已经落伍了,因为高中毕业生目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现在的很多技术工作岗位,最起码都要大专和高职教育才能胜任,高中生难以适应这样的工作,中考原来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是现实中中考又没有取消,因此中考本身慢慢就异化成为了考试,以及把学生筛选集中到中点学校。

在教育专家看来,既然中考没有了原来的作用,就应该取消中考,让学生都完成高中学习,真正的人才选拔则交给高考。



这样一来,学生和家长省去了中考的压力和准备,可以专心致志的准备将来的大学考试,而且取消了中考,全社会也就失去了卷教育的动机。

接下来,中学的教育资源可以最大程度的均等分配,学生可以在没有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传承学业,孩子可以解放天性,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点。



什么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不是选拔,而是培养真正的人,不是填鸭式教育,而是让教育回归本质。

所以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让初中和高中合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阻力,只是全社会陷入到了原来的内卷模式里,人们的思维意识一下子转不过来。



除此之外,多年来围绕中考以及教培形成的产业群体,他们或许不愿意看到改革,因为真改变了的话,他们就没办法赚钱了。

教辅图书不降反增

在国内,图书市场早就已经是夕阳产业,哪怕是知名作家的图书,每年的出版量也相当有限。2024年的数据显示,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1129亿元,下降了1.52%。



但是,教辅图书不降反增,同比增长了18.73%,比全部的规模上升了25.33%,换句话说,虽然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教育减负,但实际上围绕教育形成的一系列产业,其根本的格局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虽然各地的学校都已经制定了更严格的教辅图书订购政策,但是无论是培训班还是补习班,只要这些群体依旧存在,教辅图书的市场同样也会存在。



从小学到高中,目前的教育就是唯分数论,学生和家长只能卷考试,因此整个市场几乎都不用去做任何宣传,都会有大量的潜在消费群体进入,换句话说,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市场。

在这种局面下,从事这一行业的某些人已经成为了新的利益阶层,他们怎么可能会希望格局改变?



减去压力会变成快乐教育吗?

除了教辅图书以及教培市场,还有人担心,一旦采取初中和高中合并的政策,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因为那时候小学到中学的压力不复存在,所有的教育就变成培养傻子的快乐教育了。

因为如果没有了中考,学生失去了动力,普通家庭的孩子没办法和富裕阶层的孩子竞争,后者拥有庞大的资源,可以从各个方面碾压普通家庭的孩子。



换句话说,现在的情况是,在整体的规则下,大家一起投入。如果未来的教育真的变成了快乐模式,大多数的家庭投入会在教育领域降低,富人的投入原本就多,所以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中国人一直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尤其是一些底层人,更希望通过教育来逆天改命。所以在他们眼里,素质教育,包括快乐模式的教育就是很典型的反面例子。



美国多年来一直在推崇快乐教育,这种模式实际上只对普通阶层的孩子有效,富裕阶层的孩子依然在接受着更为严苛的教育,两者的差距慢慢就成了天壤之别。

结语

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目前围绕学校合并仅仅还只在讨论层面。教育部门已经明确指出,现在不会取消中考,更不会推行初中和高中合并。



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国内的教育以及中考模式都还会遵循原来的路径。至于接下来会不会进行细微的变革,那得看学生和家长关于压力的感受,会不会有承受不住的那一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