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老师事件,在虚虚实实中,还是传开了。到现在,是虚是实,其实已经不需要求证了,而且也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即便是虚的,也在一定范围内给教育管理者敲响了警钟。至于这个范围有多大,那就取决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是否关注和重视了。
既然无从求证,目前传讲的都是大大小小的自媒体,那么不妨就虚论实,讨论一下这个“故事”反映出什么道理。
我注意到,很多人谈论此事,大都聚焦教师工作的卷,又出现佛系说、躺平论,鲜有提及制度本身。
佛系说、躺平论,是这个时代特有现象,是也非也,这里不作评论了。下面谈谈这个“故事”折射出的教育管理制度上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概括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两难之纠结。
据了解,在这个“故事”中,悲剧主人公所在学校宣布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最差者考核定档为不合格,取消评优评先,扣工资、奖金。而这个悲剧主人公所任教的班级,似乎是注定要排在最后。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考核与末位淘汰。
绩效考核与末位淘汰,在许多行业与单位都能适用,都可以起到正向激发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个制度却并不适用于教育行业。
教师的工作,并不能简单的量化,工作绩效不能简单地进行对比,因此也就不能采用末位淘汰制。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正是这些年来绩效工资制度饱受争议并最终沦为形式主义的原因所在。
如果有行外人员还不理解,就不妨想一想这样三个问题:
1、上一节语文课、数学课、音乐课、美术课,都是40分钟,但它们的劳动付出是一样的吗?教语文、数学,与教音乐、美术,劳动付出是一样的吗?
2、同样教六年级语文,张三老师的成绩第一,李老师的成绩倒数第一,李老师的付出一定比张老师少吗?李老师的能力一定比张老师差吗?
3、把一个学生从40分教到60分,与把一个学生从60分数到80分,如何比较哪个老师的付出多、成绩大、能力强?
众所周知,教学成绩不仅与老师的能力和努力有关系,也与班级的学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而且无论老师们怎么努力,只要排名,就点总有排在最后的。
比如那衡水中学,掐了全国的尖子生,每个学生都非常努力,可是一考试,就会有最后一名,但最后可能没有一个学生被淘汰,都考上了大学。
总之,绩效考核与末位淘汰是不适用于教育教学这种工作的。但是,如果不进行考核,却肯定也不行,教育这一行,是容易滥竽充数和混水摸鱼的。
事实上,正因为不适合进行绩效考核,这也会成为一些不认真工作的老师的借口。有些人确实工作懈怠,敷衍了事,但会把成绩差的原因,归结于学生。
这种老师,面对领导质问,他会理直气壮地说:“反正我尽力了,课也认真上了,作业也认真改了。”或者委屈无奈地说:“我下了很大的功夫呀,谁知道怎么没考好呢?我也奇怪呢。”
所以,对于教师工作,目前就存在这种十分纠结的两难状态。有的老师不努力,敷衍工作,误人子弟,不考核,被这样的老师钻空子。有的老师确实很努力,却没取得理想成绩,如果考核,这样的老师就会受到伤害。
怎么办呢?目前唯一的可行办法,就是重奖轻罚。轻罚,就是取消评优评先,这就足够了。我认为,关键还是平时监管到位,措施到位,激励到位,调动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好的制度、措施,一定是让人无法偷懒也不想偷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