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教师对“隐性考核”可以说不
随着各地出台“进校园事项白名单”等举措,基层教师普遍反映,减负成效明显。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以落实社会责任为名,一些不必要的非教学事务通过“临时性任务”“分支考核”等方式进入校园,给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外又找了一份“免费兼职”。
说是“免费兼职”,并不夸张。比如,为了防范儿童溺水,一些农村学校的老师被要求巡河打卡、拍照留痕;乡镇防疫站把修改学生接种表格的任务甩给学校;一些地方为了评优创建,为每所学校安排责任区域,老师们不但要对接社区居民,还得去马路口执勤……各种“临时性任务”挤进老师的日程表,可谓以多压人、无休无止。学校无法逐个仔细甄别,又不敢不听调度,只得照单全收、苦不堪言。
校园身处基层,连着千家万户。基层工作面对千家万户、千头万绪,“家校社”联动的确能打出一些基层治理“组合拳”。譬如,把家风建设融入协同育人,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法治副校长、消防副校长、健康副校长等各司其职,使社会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有益补充。然而,一些基层部门“夹带私货”,突破职责的边界,把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摊派给教师。同时,在制定这类基层工作考核细则时,教育部门往往没有发言权,导致“隐性考核”肆意蔓延,多头考核、搭车考核、随意考核频发,非教育事务似乎不受控地渗入校园。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权责模糊地带与基层的末梢,确保“进校园事项白名单”持续发挥成效,关键要把进校园事项的选择权交还给学校自身。换言之,能不能进“白名单”,不是部门之间博弈的结果,而是看是否真的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试想,非教学事务多来自教育系统外部,如果“白名单”的制定仍由非教育部门说了算,那么总会有非教学事务在改头换面之后混进去。所以,一则要有总量控制,严控每学年进校园事项的总数。二则要有审批控制。各事项牵头实施单位要将工作方案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临时增加名单外事项,则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报备程序。三则要有全过程监管。在列出“白名单”的同时,还要建立“黑名单”。通过“一黑一白”,为校园安心教学动态地构筑起一道“防火墙”。
追根溯源,考核最大的意义是赋能。因为,干事成事,需要赋能。只有使教师考核回归“赋能”的价值本位,真正把老师们从形式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校园才能收获更多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果。也只有这样,老师们才会对“隐性考核”轻松说“不”。(杨博)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