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期间
当列车载着万千旅客飞驰而过
钢轨延伸的幕后
在怀化机务段的整备场和检修车间
此起彼伏的金属撞击声
化作跃动的音符
铁路人用专业与坚守
谱写了一曲
保障春运安全的钢铁交响
为机车“修脚”37年
“镟”完这个春运就退休
怀化机务段怀化检修车间59岁的镟修工钟振华,与铁路打了42年交道,今年是他坚守岗位、守护春运的最后一年。
2月18日3时15分,怀化西检修库地下近3米的镟轮作业间亮起灯光。钟振华和工友套上深蓝色工装,准备为HXD1型电力机车实施轮对镟修。
“以前是爬高架桥的‘空中飞人’,现在是钻地沟的‘机车医生’。”钟振华摩挲着手中千分尺,说起1983年刚入路时,他作为桥隧工,每天要攀爬数十米高的铁路桥检修设备,工装口袋里的粉笔头总被汗水浸成糊状。
转岗镟修工37年来,这位曾经的“粗汉子”练就了比头发丝还精细的手上功夫——同一轮对的轮径误差不超过0.1毫米,轮缘厚度误差控制在0.5毫米内。
车床启动,直径1.2米的车轮开始旋转,95分贝的金属切削声瞬间填满2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钟振华推了推护目镜,俯身观察轮对与镟刀接触的瞬间,一条条滚烫的铁屑在防爆灯下划出暗红色弧线。
“注意第三轮对踏面!”他扯着嗓子提醒工友,手中铁钩灵巧地拨开堆积的铁屑。每隔2分钟就要清理一次切削残渣,避免堆积打伤刀头,这个动作他重复了37年。
卷曲的铁屑带着300多摄氏度的余温滑入料框,在寂静的深夜腾起缕缕青烟。
9时16分,8组轮对全部达标。钟振华摘下降噪耳塞,工装后背已经汗湿。
“年轻时镟修蒸汽机车,抡大锤调整轮对要四五个壮汉,现在数控机床5小时就能搞定。”他抚过机床控制面板。
从蒸汽时代到“和谐号”时代,他累计为1.2万余台机车4.6万余组轮对进行镟修。春运期间检修量翻倍,这位老镟修工像精密的镟刀般从容:“再急也要稳住,轮对可是机车的‘腿脚’,一毫都不能差。”
奋战春运
“全科大夫”检车忙
“叮叮咚咚,叮叮咚咚……”
清晨的整备场里,金属敲击声穿透薄雾。2月17日8时许,怀化机务段怀化西整备场机车整备棚内,检车员王波身着深蓝色作业服,躬身在地沟中,手中的检车棒在HXD1-1331机车底盘下有节奏地跳跃。
整备场内,8条检查地沟如同钢铁诊室,近十台机车在此“候诊”。王波左手握着数码手电,光束随检车棒的轨迹游走,金属部件在光影中忽明忽暗。
他的安全帽檐不时擦过车底部件,工装后背沾满尘土。“这个部位要重点检查。”说话间,他的检车棒已精准点在轮对内侧的闸片上。十年光阴将这位34岁的检车员“淬炼”成机车“全科医生”。
王波用指腹感受齿轮箱温度,用耳朵听敲击部件的颤音辨别是否松动——这些教科书外的“土办法”,是他从老师傅那里传承的绝活。
“每台机车都是万公里马拉松选手。”王波抹了把额头的汗。在他眼中,车钩是关节,轮对如足履,两百多颗螺栓就是维系安全的神经末梢。
完成单台机车走行部检查需敲击检测200多次,拍摄36张关键部位照片,整套流程耗时23分钟。春运期间,这样的“体检”每天要重复15次。
“王师傅,1331能出库吗?”对讲机传来询问。王波直起腰,说:“车顶受电弓还没查。”应答间已抓住扶梯爬上车顶。5米高的车顶上,他单膝跪地,测量滑板厚度,寒风吹得记录本哗哗作响。
整备棚另一侧,副工长胡洋盯着整备系统屏幕,食指在触摸屏快速滑动,放大检车员上传的每一张作业照片:“春运期间机车周转快,但质量标准不能打折扣。”
10时15分,完成全部检查的1331机车鸣笛出库。王波喝下半瓶矿泉水,转身走向9道的待检机车,开始下一轮检修。
金属敲击声应和着牵车机警报,电动扳手的蜂鸣夹杂着对讲机呼叫,共同谱写着铁路春运的协奏曲。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记者 赵文煦 通讯员 怀化机务段 赵荣知 匡向梅 黄一芳
编辑:廖斐茹
审核:赵岳
监制:赵灯
春运收官在即!广铁发送旅客138.8万人次
春运路上,有这样一群铁路“跨界”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