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西沙群岛上空出现对峙,成为国际媒体的焦点。这件事情的主角之一是澳大利亚的一架P-8反潜巡逻机。众所周知,这种机型通常用于海上监视任务,这次行动显然不是那么简单,它关闭了电子身份信号,侵闯中国领空目的明显不纯。
(P-8反潜巡逻机)
当然,解放军对这样的不速之客并不欢迎,迅速赶到现场的是歼-16战斗机,它不仅成功拦截了澳方飞机,还发射了干扰弹,逼得澳大利亚的飞机灰溜溜地从相关空域离开。据说,当时两架飞机在空中差点儿来了个“亲密接触”,最近距离仅30米。
(歼16)
这次事件发生后,澳大利亚反倒是贼喊捉贼,指责中国的战斗机“操作不专业,具有危险性”。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有国家的飞机大摇大摆地闯入悉尼上空,澳方会按兵不动吗?事实上,这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无法容忍的挑衅,而中国采取的措施只是展现了应有的担当和果断。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澳大利亚在此时做出如此鲁莽的行为呢?首先,不得不提到南海,澳大利亚挑战中国在该地区的主权宣示,其实是在试探中国的底线。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澳大利亚近年来紧跟美国,在印太地区扮演着盟友的角色,帮助美国“探路”,探索中国在该地区的军事敏感度和反应速度。
但回顾这次事件,澳大利亚的行动显然没有成功,还见识到了解放军的实力。经过这一亲身体验,估计今后他们在行动前会三思而后行。在经历这样的“近距离接触”感受后,澳大利亚真的还敢在同样的问题上再挑衅中国吗?
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场空中较量后不久,中澳两国的军方高层就在北京进行了第23次防务战略磋商。澳大利亚派来了国防军副司令和国防部副秘书长,与中方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这次交换意见的交流中:双方谈论了两国、两军关系,讨论了地区安全问题,还承诺要加强战略沟通,妥善解决分歧,继续开展合作。
(中澳两军在北京举行第23次防务战略磋商)
透过这些字眼,其实可以嗅到紧张气息。所谓的“交换意见”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双方立场的分歧之大,但又不至于彻底撕破脸皮。而提出的“继续加强战略沟通”则透露了双方尽管意见不合,但中方仍有意继续互动交流。
从这次事件可以看出,中澳之间的关系虽复杂,但并非完全无解。澳大利亚在挑衅后,仍派代表来中国面谈,或许表明他们已经意识到用强硬手段对抗中国并不明智,这也是澳大利亚早该料到的结果。中方也通过这种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坚定的态度和成熟的决策,有分歧可以谈,但涉及核心利益是不会轻易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