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到上海的外地人,偶尔会听到本地人提到“洋泾浜”,不知是褒是贬,亦或是随口一讲。
“洋泾浜”经常把上海的外地人弄得一头雾水,但无论褒贬,洋泾浜都有浓浓的海派烙印。
“浜”在上海方言中指较小的河流,洋泾浜原是上海黄浦区的一条河流,位于旧上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之间,是历史上的重要水道。
1842年,清廷与英国人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第二年,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抵达上海,与时任上海道台的宫慕久口头签订了上海开埠协定,上海正式对外开放。
开放初期,英国人陆续来到上海县城厢里生活,但“华洋杂居”的状态容易引起外事纠纷。
于是,宫慕久和巴福尔签订了《上海租地章程》,划定一块830亩的土地作为英国人租地建屋之处所。这块地的最南端就是洋泾浜。
后来在洋泾浜的北面,又建立了法租界,洋泾浜成为英法租界交汇之处。
原本以为华洋杂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1853年小刀会起义,1860年太平天国中王李秀成攻打上海,让很多避难的人群涌入了洋泾浜地区。
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白银,使得洋泾浜地区迅速发展,很快就有了近代城市的雏形。
1869年,清廷为方便管理,与各国领事商定,正式设立“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在英国领事官员旁听下,派员专门审理英美租界内的华人案件,这便是上海英美租界会审公廨的前身,也是清廷在租界内司法权旁落的嚆矢。
这条小小的河流,开始逐渐成为洋场和租借的代名词。
随着上海外国人越来越多,进一步促进了上海国际商业的发展,原来设在香港、澳门、广州和南洋等地的洋行,纷纷转迁上海或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
由于中西语言不通的问题,一些原来在洋行工作的职员,因为粗通外文,开始充当中西贸易的中介人。
很多中国商人为了能更好的和外商打交道,也需要简单学几句外文。于是在洋泾浜地区出现了一种语法不太准、而且带有中国口音的英文,被称为“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英语没有统一形式和规范,语法简单,未形成完整语法体系,且与地域联系紧密,一开始多以广东地方发音为准,后随着宁波商人大量涌现,逐步以宁波方言发音来注音。
后来,有一位宁波人还专门编写了一本《洋泾浜英语会话手册》,对这种不规则的英语适当进行了规范,用宁波话表达更加准确一些。类似如下这种:
尽管在今天看来,这种英语不太靠谱,但在当时的租界里这可很行得通,有时候甚至比纯正的英语还好使。
在现代上海话中,“洋泾浜”则变成了形容讲话发音不地道、不能熟练掌握当地方言的代名词。
很多人拿来自嘲,用于调侃自己不标准的外语(如“我的英语很洋泾浜”)。
洋泾浜的故事并没完,它还有深刻的历史延伸。洋泾浜尽管是一条小河,但他也是近代上海进入闹市的通航河道,又是英法租界的分界河,一时间多少势力都想争夺这条河道的管理权,但又都不愿意拿出金钱来疏浚维堤,污染问题越发严重。
等到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爆发,上海全面拆除改造,洋泾浜也被填平,与孔子路和松江路合并,取名爱多亚路。
在1945年时,又更名为中正东路(这个名字你懂的),解放后改为延安东路,沿用至今。洋泾浜尽管调侃着不标准和含糊,但自己名字的每次变迁,都一点都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