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岁月的深处,监狱里的老物件静默诉说着过往。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和历史的痕迹,它们是时间的见证者,它们或许曾是囚犯的精神寄托,或许是民警严格执行法律的工具。它们的留存,让我们有机会窥见那些被高墙深锁、不为人知故事。通过这些物品的故事,我们得以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们一起走进《老物件的故事》,聆听它们背后的故事,感受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复杂。
在四岔河监狱史料展馆,有一组70多年前的统计数据——《游民收容改造原因统计表》,其中“推桥头”每每都会得到很多人的关注……
何谓“推桥头”,小编带你深度了解一番。
1
“推桥头”的由来
旧社会人力车(网络图片)
“推桥头”是指一种帮助人力车过桥的行为,通常由穷孩子承担,以赚取微薄的报酬。在过去的上海,由于人力车众多,过桥时常常会遇到困难,尤其是上坡时更是艰难。这时,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会来到桥上,帮助车夫推车上桥,这种行为被称为“推桥头”。这种行为不仅帮助了人力车夫,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赚取生活费的方式。
浙江路桥旧照片(网络图片)
上海开埠后,上海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也迅速增长。人口增长必然使城市垃圾量随之上升。于是,当时的租界工部局卫生处设立了专门负责垃圾转运的机构,这个机构就设在了公共租界南苏州路933号,北面对着苏州河。
1908年浙江路桥建成,当时桥边就是垃圾码头,于是浙江路桥被上海人俗称为“垃圾桥”。几年后,工部局又在今西藏路桥东侧兴建了一座木桥,这座桥同样也在垃圾码头旁边。于是,上海人又把浙江路桥叫做“老垃圾桥”,新桥就被称为“新垃圾桥”。
那个时候,新旧垃圾桥一带,成为“推桥头”的集中地。起初,这纯粹是穷人间的互助,被助者出于感激,会给孩子们一点小钱,类似小费,孩子们借此艰难地赚取微薄生活费。他们穿梭于桥间,对上海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甚至还能用简单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在困苦生活中积累出别样智慧。
《三毛流浪记》动画片
“推桥头”虽只是城市角落里的微小存在,却深刻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它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特定时代的生活百态与和上海城市发展的前行脚步……
2
推桥头者的改造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推桥头”变了味,发展成“强推强要”的恶劣行径。新中国成立后,在清除旧社会污垢、改造遗留丑恶现象的斗争中,推桥头者作为游民的一部分,被纳入了收容改造的范畴。近200人被遣送苏北收容改造。据记载,还有越狱的日本战犯中野久勇混入其中,却因上海话不流利而暴露,最终被抓枪决。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重塑,更是对社会秩序的重塑,彰显了新政权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与责任。
收容改造并非简单的强制措施,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教育与心理疏导过程。在收容所里,推桥头者接受了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他们从最初的抵触、迷茫,逐渐转变为接受、认同,最终走向自立自强。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也孕育了希望与新生。
经过收容改造,许多推桥头者找到了新的职业方向,成为工人、农民或从事其他正当职业,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他们不再是那个在桥头为生计奔波的推车人,而是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他们的蜕变,是个人命运的升华,也是社会进步的缩影。
3
上海市四岔河监狱史料展览馆
上海市四岔河监狱史料展览馆,是上海农场历史研究、保护、展览的中心,由原上海农场医院改建而成,内设五大展馆,详细介绍了上海农场的历史由来以及70余年的发展历程。
青年民警教育
目前,上海市四岔河监狱史料展览馆,既是四岔河监狱民警培训教育的重要载体,又是四岔河监狱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周边党政机关和学校重要的学习基地。
接下来,我们将以四岔河监狱史料展览馆为原点,继续推出系列苏北飞地往事,敬请期待……
编辑:郭 伟
鸣谢:上海市司法局 徐连宗
供稿:四岔河监狱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