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2月22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魏羽辰) 2035年的深圳,究竟什么样?近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全文(下称《规划》),描绘了深圳未来的空间战略蓝图,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推出《规划》公众读本,共同展望2035“新”深圳。

深圳城市定位全面提升

本次《规划》是深圳第四版法定总体规划,同时也是深圳首部多规合一的总体规划。《规划》提出深圳未来愿景,即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全民共享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园,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规划》明确深圳城市性质包括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包括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在空间协同发展方面,《规划》提出深圳将主动担负起区域发展引领责任,携手周边城市共建粤港澳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城市空间格局上,持续优化“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城市空间结构、构建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空间格局。在空间结构上,深圳将坚持生态优先,夯实稳定生态保护格局,立足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充分发挥生态绿地和水系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支撑作用,构建“四带八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

将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规划》提出拓展蓝色战略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实施东西部海域差异化发展策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海洋空间格局,支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构建陆海空间发展格局,以海岸带作为陆海空间耦合的重要发展轴带,构建城海交融的“一带三区十五段”海岸带空间结构。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师邹兵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本次规划除了延续其他版本总规中深圳城市定位的设置,新增了“现代海洋城市”,在海洋产业发展、统筹山海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实际上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进一步肯定。

规划建成全国最大口岸城市

《规划》提出,深圳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谋划打造“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体系,前瞻布局新经济新业态,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依托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市级新兴产业片区等,优化形成定位清晰、链条完整、资源集聚的“1+7+N”全域创新空间格局,为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提供空间保障。

在交通方面,《规划》提出,深圳将提升航空枢纽能级,巩固国际班轮航线优势,提升对外铁路通道能力,布局“东西贯通,南北终到,互联互通”的铁路通道网络,并形成“南北放射、东西贯通”的城际铁路网络,打造“轨道上的1小时深圳都市圈”。在口岸空间布局上,加强口岸交通接驳,到2035年,规划建成全国最大的“海、陆、空、铁”口岸城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