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童书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作者:肖锋


截至2月15日,《哪吒》票房157.38亿,把导演饺子送上中国影史票房最高导演!

这个冠军含金量极高,毕竟排在饺子后面的陈思诚、徐克、张艺谋等人,都在江湖深耕多年作品等身,而饺子只靠两部《哪吒》就成功问鼎,可谓奇迹。


这是哪吒的励志故事,更是生于1980年的导演饺子的励志故事。

这个医学院的学生,为了追梦,可以辞去稳定工作,在家“啃老”三年半,仅靠母亲每月1000元退休金生活。为了省钱,他可以三年不换新衣服,常年吃超市特价菜,家里不安装网线……

某种程度上,跟作品死磕的饺子,就是跟天命死磕的哪吒。据说,正是因为家庭的温情,让他有了把传统哪吒故事重新阐释的动力。

作为也有两个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孩子的老父亲,我也会想一下:

如果我的儿子想孤注一掷赌一个梦想,如果我的孩子像哪吒一样离经叛道,我能成为那个默默支持他的人吗?再延伸一点,作为父母,我们更希望孩子像无法无天的哪吒,还是循规蹈矩的敖丙?……

我在朋友圈做了一个调查——你愿意自家娃是电影版哪吒吗?

有趣得很——100%都不愿意。


为什么?

不愿意的原因有很多。

有的朋友对哪吒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故事里那个“天生杀星”形象上。在《封神演义》里,哪吒不管是闹海杀敖丙,还是误杀石矶娘娘的弟子,还是后来“剔骨还父,削肉还母”,这些行径都是与现代价值相悖的。

有朋友看过电影以后,大呼哪吒哪有敖丙“好管”,大有生子当如敖丙的架势——还不忘吐槽一下自家熊孩子,“一说玩母慈子孝,一说学习鸡飞狗跳”。

还有朋友委婉表达“我不配”——“我家娃是土拨鼠,人家哪吒是二代目,大院子弟。”


还有朋友对电影里哪吒的“杀伤力”心有余悸——虽然是被人当枪使,但毕竟也伤害了不少无辜生灵。代入陈塘关普通百姓的话,哪吒的利用价值,是他们被害的关键因素。

当然,还有来自DeepSeek的绝妙回答:若真有机会成为哪吒的父母,可能需要先准备好速效救心丸——无论是面对传统演义里那个割肉剔骨的逆子,还是《魔童降世》中天生神力离经叛道的熊孩子,这都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教育实验。

AI进一步表述:作为家长,是否愿意自己的孩子是哪吒,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哪吒身上的特质。如果希望孩子勇敢、独立、有责任感,那么哪吒的形象无疑是正面的。但如果担心孩子过于叛逆、冲动或孤独,那么可能会对哪吒的形象有所保留。最终,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个总结,真是四平八稳,老油条。

如果让我来说,我会觉得,虽然敖丙这样的孩子更让父母安心,但是,像哪吒这样不按常理出牌,永远充满战斗力和勇气的孩子,更能击中这个时代心理。

毕竟,从各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将面临一个改写规则的年代。


教育,不能再培养工具人

有媒体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问大家在这部电影的角色之中,觉得自己更像谁?

你猜对了!第一名是土拨鼠,第二名是陈塘关的百姓,第三名是申公豹,只有10%的人认为自己是哪吒。

90%的人的自我认同:无力的受害者,被时代碾压过的人,失意的自我放逐者。

看,这就是我们身边很多人的自我定义。

其实,在《哪吒2》中,作为哪吒对照组的,并不是无辜小妖或炮灰百姓。

文化意义上的对照组,是好学生敖丙。哪吒与敖丙,更像是中国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一体两面(巧的是,确实他们曾经“一体”)。儒家强调对社会规则的认同与遵守,而道家消极的一面是避世,积极的一面则是反抗。

但行为意上的对照组,则是浩浩荡荡千人一面的“捕妖队”,纯纯的工具人。


他们身怀绝技,他们服从命令指哪打哪,但他们不会思考,当然更不会反叛。独立思考的下场,就是成为影片里申公豹的模样。当然,还有捕妖队的小头领鹿童与鹤童,他们就是典型的精致利己者,为了获得精英的认可,可以暂时放弃灵魂。


从这个意义上说,太二真人对哪吒的教育,实在是成功典范。他从未试图教会哪吒什么是主流价值,什么是服从。若不是性命攸关,也从不曾鼓励哪吒去参加玉虚宫的考试,走做题家的升学之路。

可以这么说,哪吒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真是创新教育模式。


只有教育走向个性化,教育不再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孩子们才能获得自由,自由思考,自由探索,自由选择。

在《哪吒2》电影尾声,又有一个打动我们家长的情节:老龙王选择了放手,让儿子敖丙去面对属于自己的命运,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价值。

他对敖丙说:“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自己去闯,今后,忠于你内心的选择吧!”

很多父母出于爱,想要为子女保驾护航,所以会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为孩子铺设所谓的“成功之路”。他们认为,自己走过的弯路、吃过的苦,不能让孩子再经历一遍。

他们的出发固然是出于爱,然而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的想法和成长的机会。

当父母将过多的期望强加给孩子时,孩子往往会在重压之下失去自我,变得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自己该走怎样的路。

其实,真正的爱,是理解,是放手,是成全。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适当放手,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家长活通透了,娃就通透。


久违了,年轻人的血性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改写规则的年代。

在巨变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读书种子”用武之地会渐渐压缩,而那些更不信邪的角色,会逐渐冒出头来。

最典型的例子,当然还是DeepSeek,可能再加上黑神话悟空。

我读过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的一些访问,对几个细节印象很深:

第一,一个初创公司选择的目标,不是去做某个垂直赛道的应用,直接上手就是大模型,哪怕这会造成融资困难,让很多不看好中国自研模型的VC望而却步——曾经有投资人声称,“不投AI是等死,投了是找死。”

大部分人都以为,中国在AI赛道的赢家,一定是财力雄厚的大厂。但DeepSeek的出现,让这种大厂迷信开始破灭(想想在《哪吒》电影里玉虚宫神话的破灭)。

第二,梁文锋提到过一个词叫“好奇心驱动”,这是他的团队做事的原动力。他们不需要像大公司一样或是商业驱动或是数据驱动或是领导意图驱动。这种不计后果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决定,非常年轻,非常哪吒。

第三,在说到公司招人标准的时候,梁文锋的观点是,“如果追求短期目标,找现成有经验的人是对的。但如果看长远,经验就没那么重要,基础能力、创造性、热爱等更重要。”

唯有热爱,才有血性,才有感召力。

今天经验越多的人越不敢干,敢干的都是没有约束的人。

一句话:昨天的经验不能指导明天的成功。

梁文锋说,旧世界分崩离析,新时代正在光速到来。


不错,乔布斯、马斯克、黄仁勋、梁文锋等,一般看不懂的说他们是“赌性坚强”,而实际上是因为他们不按常理出牌,见人所之未见,用人之所未用,造人之所未想。

在未来机器人取代一切的时代,循规蹈矩一定没有出路。机器人会更胜人类一筹,而不按常理出牌恰恰是人的价值所在。

打磨五年的《哪吒2》重新阐释了封神宇宙(把同期的《封神2》衬托得简直精制滥造);打磨六年了《黑神话》重新阐释了西游宇宙;打磨三年的DeepSeek重新定义了中国算力的价值。这一切,都源于打破定式——未来由我不由天。

所谓国运,就是让时代燃起来的精神。


做刺儿头?不好吗

当年,我还在《新周刊》时,曾做一个专题叫“寻找男孩”(其实男孩女孩不过是代称,真正的重点是寻找血性),其时韩寒、郭敬明正火,我发现郭敬明代表了很多人对未来的选择,因为顺应时代,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回报最大。没想到的是,后来连刺头韩寒也顺应时代了。

果然,现在年轻人不再有年轻人的锐气,甚至没了年轻人的欲望,导致大前研一所谓“低欲望社会”,于是“妈宝”“草食系”“废宅”批量产生了。

这样的社会,会有消费力,怎么会有创新力呢?

没有青春期的社会是不会崛起的。

青春期总是跟压力、叛逆、青春痘相关。现在可能连青春痘都没了,一切消解在游戏和短视频中。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小孩,把钱都花在愉悦自己上,这种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将影响一代人,一个收缩的时代到来了,一个人,一张床,一间房,一口锅,一个手机,足矣。

我们正在批量生产低欲望的草莓一代。

可人类的进步是从第一次不听话开始的。

我们是否具备接纳“非标准答案”式生命的勇气?


最后,我曾让DeepSeek回忆一下自己的诞生历程,讲讲它为什么会存在?

他列了一个时间表,最后总结说——“因为世界需要一些‘天真’的力量——相信小团队也能让机器学会思考,相信技术不该只属于巨头。至少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赌赢了第一局。”

童书妈妈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书评论人、TEDkids智库专家、中国营地联盟理事,亲自下场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阅读写作教育者,致力于用顺应天性的阅读法与写作法让更多人爱上阅读,享受写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爱写作》(即将出版)。

-每日教育新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