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微博

《哪吒2》里的石矶娘娘顶着绿叶子仓皇逃命时,恐怕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能“逆天改命”。这个2003版《哪吒传奇》中的反派,竟因“碎成渣渣也能拼回来”的佛系人设,成了观众争相二创的顶流。她逃跑时不忘捡树叶当发饰,与魔镜对话时自恋发问“今天我美不美”,让年轻人在“神仙打架,石头遭殃”的台词里,品出了“职场背锅侠”的辛酸。

在传统影视剧的叙事框架中,主角往往被塑造成“正义的化身”,而配角则像是盘子边的“雕花萝卜”,主要作用是衬托主角的光环。然而,随着当代观众的审美和思想意识逐渐走向独立,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主角视角。这种变化为更多角色提供了成长和展现的空间,使得越来越多的配角从背景板中“掀桌而起”,成为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配角上桌”的现象究竟因何而起?或许是因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观众对角色真实性的需求已远超戏剧性。《哪吒1》里的申公豹,用一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就让无数戏称“社畜”者破防;爷叔、小江西这些“黄河路配角”织就《繁花》浮世绘。当越来越多的配角拥有自己的成长线,市场便已释放信号:扁平化配角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共情需求。

更深层来看,“配角上桌”现象折射出社会集体心理的变迁。是观众对完美主角的一种反击,也是集体 “祛魅” 的结果。过去,人们总习惯于崇拜“孤胆英雄”,信奉“主角即正义”;而当下,《哪吒2》让千万海妖托举破局,《觉醒年代》让无名学生的血书写就觉醒之路,荧幕上“小人物联盟”的胜利,折射出“英雄主义祛魅”后的众生平等观。屏幕前那些在“35岁危机”“职场内卷”中倍感无力时的打工人,终于不必在“主角光环”下自惭形秽。

从“工具人”到“完整灵魂”,配角的逆袭密码,藏在“人性颗粒度”的打磨里。申公豹背负着“全村的希望”,有着自己的追求和难言的苦衷;哪吒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时,石矶娘娘用“我命由天,但我开心就好”给出自己的温柔反抗。配角不再是剧情的“螺丝钉”,他们拥有独立的行为逻辑、情感动机甚至美学风格。当行业开始尊重角色的“生命感”,配角便自然拥有了“上桌”的底气。

事实上,那些经典“群像神剧”早已为今日埋下伏笔。《武林外传》中,佟湘玉的市井智慧、郭芙蓉的莽撞热血、吕秀才的迂腐可爱,共同构成一桌活色生香的江湖宴;《甄嬛传》里“翠嘴打烂她的果”的祺贵人、“粉色娇嫩你如今几岁”的齐妃,甚至比主角更常出现在表情包里。当创作回归对“人”本身的凝视,主配角的界限自然消融。毕竟,生活不是英雄列传,而是由无数个“邢捕头”“浣碧”“石矶娘娘”共同写就的众生相。

真正优秀的影视作品,从不需要讨论“谁该上桌”。当《哪吒2》让石矶娘娘与哪吒同席时,它传递的不仅是角色的平等,更是对“人人生而独特”的礼赞。或许未来的某天,影视圈会彻底告别“掀桌”之争,每个角色都能拥有自己的“小确幸”。毕竟,人生的戏台上,从来没有标准剧本,你我皆是自己的主角。(苏鹿鸣)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