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浙沪各大医院频繁出现“抢人”一幕。以杭州某三甲医院皮肤科为例,一旦有新的患者入院,医生就会开始争先恐后,“这个我要了”、“这个先留给我”、“这个我现在有急用”、“这个先归我”等语录在其内部群里反复刷屏。
事实上,这并非个例。根据一组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仅仅浙江一个省,已开始启动的特应性皮炎临床研究项目就超过500个;另外从各大主流平台来看,大量与自免相关的临床招募也层出不穷;最后是在各类行业群里,也主要是围绕临床招募的话题展开。不难发现,当前整个自免领域都沉浸在“抢患者”的热闹氛围之中。
图1. 国产自免药临床招募热闹
这绝对是难以见到的一幕,但这并非首次,临床项目“抢人”其实国内早有先例,上一次便是出现在PD-1/PD-L1这个划时代的品种。据悉,在最紧张时期,国内大城市里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度“不够用”,要知道该患者群体数量庞大,每年新增比例超过80%,如此情况下还能出现“供不应求”,由此可见其临床竞争激烈程度。而在这之后,PD-1分水岭也就此形成,百泽安、达伯舒、开坦尼、汉斯状等拳头产品脱颖而出,并抢走大量市场份额。
那么如今,国产自免临床研究再次重现“抢人”一幕,这是否意味着该领域也将很快分出胜负?一场久违的“大战”当前已经蓄势待发?
01
自免进入“AII IN”时代
2024年,自免产品商业化放量再上一个台阶。
图2.2024年Top5自免畅销药(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透过财报发现,自免不仅在全球畅销药Top10中占据三席,与肿瘤分庭抗礼;另外多个产品也增长明显,赛诺菲度普利尤单抗(Dupixent)大卖141.79亿美元,同比增长23%;艾伯维瑞莎珠单抗(Skyrizi)和乌帕替尼(Rinvoq)分别销售117.18亿美元和59.71亿美元,并且涨幅都在50%以上。对此,行业不断发出感叹,当前的自免就是十年前的肿瘤,以此来强调自免领域巨大的市场潜力。
具体而言,以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哮喘为代表的自免疾病,患者群体数量庞大,并且增长趋势明显,再加上当前市场渗透率普遍较低,因此有诸多可能性亟待挖掘。另外从产业格局来看,不同于存量市场下一片红海的肿瘤,自免领域当前竞争相对开放,诸多市场增量机会还都蕴藏其中。
这显然吸引了全球头部药企的注意,于是在近几年,“诸神之战”开始逐渐从肿瘤向自免迁移。
尤其以艾伯维“守擂”自免药王为例。据悉,为对冲修美乐(Humira)专利到期影响,艾伯维近些年一直在加大投入,其中光在2024年免疫领域交易数量就多达7笔,涉及总金额超过50亿美元,这占其全年收并购体量的一半。即便如此,艾伯维依然不踏实,在自免上的研发投入也在激增,2024年斥资121.91亿美元,同比增长66.66%。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其研发投入的历史最高水平。
有人在“守擂”,当然就有人渴望“夺嫡”,这就是赛诺菲。2024年上半年,度普利尤单抗销售额来到66.6亿美元,正式超越修美乐,成为新一代自免药王。进入年末,度普利尤单抗优势进一步扩大,以23.1%的增速突破140亿美元大关,直接让新一代自免药王之争没了悬念。不过赛诺菲并不想坐以待毙,除度普利尤单抗之外,其在自免领域还有9款药物销售额都有望超过50亿美元,这无疑使其拥有了更多底气。
“自免三强”之一的强生当然也没闲着,它在拼命“自救”。2024年,强生多款自免产品呈负增长态势,拳头产品乌司奴单抗同比下降4.6%;曾经带给强生超900亿营收的英夫利西单抗2024年收入已下滑至16.05亿美元;戈利木单抗则微跌0.3%,过去一年营收仅21.9亿美元。受此压力,强生近些年开始疯狂押注,其中光是收购Momenta一案,强生就花费高达65亿美元;今年年初,强生又以12.5亿美元将临床前阶段STAT6抑制剂KP-723纳入麾下,大有“AII IN”自免的势头。
除了传统霸主,以诺华和罗氏为代表的新兴势力,当前也在持续加码。据悉,罗氏奥瑞珠单抗已经冲进2024年全球自免领域药品销售Top5,而其获批适应症目前仅两项,这意味着其销量远未到天花板。诺华同样值得期待,目前围绕自免领域共推进15个I/II期临床项目,8个III期项目,接下来5年内,诺华预计将有6个III期和10个以上II期结果读出,而在这背后,实际上就是超百亿美元的巨额投入。
图3.恒瑞医药自免在研管线进展(图片来源:恒瑞官网)
事实上,不只是MNC,国内药企同样在“豪赌”自免。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国内共有58家上市药企布局自免领域,其中以恒瑞最为典型,目前在自免领域已有17条管线进入临床,为国产之最;另外一个代表性案例是三生国健,2023年三生将所有肿瘤管线剥离,全力聚焦自免领域研发,目前拥有IL家族最完整布局,且进度全部处于国产前三。
在当前资本寒冬下,却出现了某一个治疗领域头部药企竞相涌入的情况,这实在难得。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一笔笔巨额投入之中,无不在向行业传递这样一个关键信息:自免正逐步取代肿瘤,成为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
02
国产自免进入密集上市期
2024年,无疑是国产自免药物的爆发之年。
重点以产品端为例,全年共有三款重磅药获批上市,分别是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和恒瑞医药的夫那奇珠单抗,以及康诺亚旗下的司普奇拜单抗。而三款获批药来头都不小,司普奇拜是国产首个、全球第二款IL-4R抗体药物;而赛立奇和夫那奇珠则在同一天获批,共同成为首款国产IL-17A单抗药物。
除了已获批产品,在研发管线端,国产自免药更是表现强势,多个关键靶点均将迎来密集收获期。
图4.国产IL-4R靶点药物研发进展(临床Ⅲ期及以上)
先以IL-4R单抗为例,除已上市的司普奇拜之外,目前还有8款国产IL-4R单抗处于临床Ⅲ期阶段,包括康方生物的曼多奇单抗、恒瑞医药的SHR-1819、智翔金泰的GR1802以及三生国健的SSGJ-611等。这意味着,国产IL-4R单抗将在未来1-2年内密集上市,届时将向百亿重磅药普利尤单抗发起猛烈冲击。
图5.国产IL-17A靶点药物研发进展(临床Ⅲ期及以上)
相比于IL-4R,IL-17A单抗竞争更为激烈,而相应地,国产发力力度也更大。一方面是在已上市的6款IL-17A单抗药物中,国产药已占据两席;另一方面从临床管线来看,目前国内还有超过10款IL-17A单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主要涉及康方生物、百奥泰、君实生物等头部企业。不难看出,国产IL-17A单抗当前大有“围猎”海外药企的态势。
图6.JAK抑制剂国内研发进展(数据来源:insight数据库)
说完白介素抗体家族,接着再聚焦到自免领域另一大关键靶点——JAK抑制剂。据insight数据库统计,目前国内已有4款JAK抑制剂处于NDA阶段,另外还有超过50款在研,其中有13款已经进入Ⅲ期临床。在这之中,迪哲医药的戈利昔替尼处于第一梯队,目前已于2024年6月正式获批上市。值得一提的是,戈利昔替尼是全球首个且唯一作用于JAK/STAT通路的治疗r/r PTCL的新药物,这突破了该领域的临床治疗瓶颈。
进度处于第二梯队的国产JAK抑制剂包括恒瑞医药的艾玛昔替尼以及泽璟制药的吉卡昔替尼,目前两款药均在申报上市阶段。其中艾玛昔替尼现已在国内递交4项适应症上市申请,其中有3项适应症将于今年上半年获批上市;而吉卡昔替尼则是有多个适应症都已经处于II期临床及以上阶段。可以预见的是,正在狂飙的国产JAK抑制剂有望在未来三年内实现快速放量。
而当多款药物已走到上市申请或后期临床阶段,这无不在证明:国产自免正在迎来自己的时刻,进口药物占主导地位的市场局面已经被一一打破。
03
巨头环绕,国产内卷,商业化如何突围?
事实上,当前国产自免药物的密集收获仅是序幕,后续商业化大战才是检验成果的最终试金石。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30年国内自免药物市场将增长至199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达27.2%。而面对如此巨大的蛋糕,未来产品之间的竞争无疑将变得格外激烈,尤其是对于国内自免药企而言,其不仅要应对外资巨头的强劲挑战,同时也要面临国内同行的极度内卷。
那么,到底要如何脱颖而出呢?
首先一点就是要在价格上保有优势。事实上,自免疾病被称为“不死癌症”,如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通常不会直接致死,但也难以根治,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用药,这因此使得患者对于药物价格格外敏感。
图7.2018-2024修美乐全球销售额情况(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以修美乐在中国市场“吃瘪”为例,其早在2010年就已进入中国市场,但销量一直不理想,全年最高营收仅2700万元,并且还在持续下降。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高额定价,在获批上市的前9年,修美乐一直维持7600元/针,患者一年下来需要花费近20万元。虽然在进入医保后,价格降至1290元/针,但为时已晚,竞品白介素抗体开始攻城拔寨,并进一步压缩了修美乐的市场份额。
这无疑给国产自免创新药敲响了警钟,在当前市场情形下,只有做到“价廉物美”,才有可能继续留在牌桌上。于是,进入医保“以价换量”成为了共同选择。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前自免市场渗透率低,国内自免患者就诊率不到30%,进入医保后则可以快速覆盖下层市场,增加药物可及性;另一方面则是从稳定收益来看,自免等同于慢性病,进入医保后可以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其次是要尽可能地拓宽适应症。不同于肿瘤,自免疾病之间存在共患率,一款创新药至多可以捆绑约10个以上适应症,因此一旦首个适应症获批,之后就有成为集束炸弹的可能。所以,自免一直是以适应症打天下,就以度普利尤单抗为例,其之所以能够成为新一代自免药王,核心点就是在于其在适应症层面的快速拓展,目前已获批7项适应症,并且当前仍在加速。
这对于国产药来说也是如此,只有更多地获批新适应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三生国健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在放弃肿瘤“AII IN”自免之后,其目前拥有IL家族最完整管线,并且在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特应性皮炎、哮喘、银屑病等患者基数庞大的适应症上均有布局,且当前进度均处于国产前三,显然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
最后是在做出差异化上。众所周知,国产自免药起步较晚,且市场长期被外企垄断,因此想要与之进行抗衡,甚至是弯道超车,除了在价格上要更有优势,还有一点就是要形成差异化。以竞争最为激烈的IL-17A单抗为例,国产为此花费了不少功夫,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采用全人源IgG4类型抗体,亲活力更高,活性更强。同一时间获批的夫那奇珠单抗除了银屑病之外,还布局了银屑病关节炎、狼疮肾炎、格氏眼病、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等多个适应症。
对此,某药企负责人谈道,“对于自免来说,成熟靶点未来的差异化方向,一方面是可以通过进一步减少用药频次,延长给药周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改变剂型,并以此提高依从性和渗透率。除此之外,一些新的靶点包括TSLP、OX40、TL1A等,也非常值得关注。而差异化的部署,不仅可以优先受到大药企‘青睐’,同时也可以有极大可能性推动药企上市盈利,并产生良性循环。”
可以说,在新型生物药数量、市场渗透率以及医保覆盖率不断提升的当下,国产自免药显然是赶上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最终谁能脱颖而出,还是要靠硬实力说话,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多个疾病领域已经极度内卷,药企逐渐感觉疲惫的当下,“自免”这个新故事显然吸引了更多国产药企的注意,而那些“抢跑者”,有望率先吃到市场红利。
* 参考资料:
1.《千亿自免赛道引爆!我们需要一款什么样的国产大药?》——E药经理人;
2.《老牌自免龙头太超前了》——阿基米德;
3.《当国产自免药物,撕开了一个口》——药智网。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