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登场啦,本期给大家带来的是高新法庭副庭长顾佳庆、和合法庭员额法官王同武在办案中的熠熠风采。快来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坚守与力量吧!
△高新法庭副庭长 顾佳庆
寻求矛盾化解最优解
每一起案件都承载着群众的殷切期盼,法官不仅要依法裁判,更要用心用情探寻矛盾化解的最优解,让司法温度可触可感。
实地查证解民忧
“法官同志,这个误工费我绝对没有瞎说,我跟我爱人做废铁回收十多年,收入全靠这双腿。现在我的腿被截肢,家里的收入也没有了......”在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庭审现场,原告老朱眼眶泛红。“慢慢讲,法庭会调查清楚,如果你确实在事故前从事这个工作,有实际收入,该支持你的,一分也不会少。”我安抚了一下老朱的情绪。这位年近六旬的务工者因事故致残,却因行业特性无法提供规范的收入证明,十余万元误工费面临举证困境。
庭审结束后,我带着书记员来到老朱夫妇的出租屋。不足二十平米的房间里堆满铁屑废料。老朱妻子正佝偻着身子分拣金属件。“我们这行没有固定工资,大都是现金交易,哪有什么工资流水?”她擦拭着沾满铁锈的双手苦笑。同时,她还向我提及了好几个合作过的老板。于是,我让她带路,前往回收老板那了解一下情况。随后走访的几个废品回收站,都印证了这对夫妻的艰辛:他们凌晨开工、全年无休,十年来凭着诚信经营,在异乡站稳脚跟。自此,此案在支持误工费这一点上,再也没有疑虑。
这便是我日常审理调查的常态,多倾听、多走访、多了解,我们离事实真相就更近一点。
换位思考促双赢
去年,我审理了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在这起案件中,包工头因工程款被拖欠,致使多名农民工的工资没有着落。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包工头产生了“摆烂”的心态,甚至想着“最多也就是被执行”。面对这类案件,我通常会采用“背对背”沟通的方式。一方面,我会如实向原告分析被告的心理状态及判决结果可能产生的利弊,让原告在理解被告处境的基础上,对索赔金额作出适当让步;另一方面,我会要求被告对于原告让步后的金额,尽量当庭履行支付义务。此类案件,虽然原告作出了让步,但获得的却是真金白银;被告虽被要求当庭履行,但适当减轻了自身债务。当然,对于故意拖延不付、逃避债务的被告,我当判则判。
作为一名基层民事法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素养,而且要具备与基层百姓沟通的技巧。只有多了解矛盾背后的故事,才能在复杂的案件中找到处理矛盾的最优解。
△和合法庭员额法官 王同武
找到“他”,倾听“他”,服务“他”
公平正义的起点,在于让每个当事人都能站在法律的天平两端。而 找到“他”,倾听“他”,服务“他” ,正是我践行司法初心的生动写照。
千方百计寻被告,释法明理促调解
很多人不理解 ,为什么我们执着于大海捞针般的找寻。 去年办理的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给了我答案。 原告主张被告拖欠货款二十万元,当我不断尝试与被告它案代理人取得联系后,被告竟 带着银行转账凭证出现在法庭。 原来,原告隐瞒了部分还款事实,差点导致数额错误认定。 这样的案例让我更加明白: 缺席判决的背后,或许隐藏着未被发现的真相。
这些年,在村干部带领下,我们在田间地头发现了被告的踪迹;在关联案件的检索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了被告的新住址 ... ...每一次成功送达的背后,都是日常坚持不懈地拨出十几通电话、往返多次外出送达的努力。我深知,正是这份坚持,让不少案件在调解过程中得以妥善化解,如春风化雨般温暖人心。
勇于、善于、乐于接打电话,实现审判流程的二次延伸
电话线,是我连接群众的第二法庭。 每天20余通来电,其中既有情绪激动的质问,也有小心翼翼的咨询。 我记得,有一位七旬老人多次来电反复确认开庭时间,于是我特意写了一份备忘录贴在卷宗封面,以便第一时间告知。 面对质疑裁判的当事人,我连续三天通过电话释法,终于换来"虽然还是不服,但我知道您尽力了"的理解话语。
有人问我这样工作累不累?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连续开完五个庭审的午后,看着保温杯里冷掉的茶水;深夜撰写文书时,只有走廊里孤独的灯光 ......但当我看到针锋相对的双方握手言和,收到败诉方"这个结果我认"的微信回复......所有疲惫都瞬间化作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用脚步丈量公平的距离,用倾听焐热法律的温度。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坚持找寻,都是在为正义的拼图补上关键一角;每多接通一个电话,都是在司法为民的长卷上添注温暖的注脚。
▌文字:高新法庭 顾佳庆 和合法庭 王同武
▌责编:政治部
▌审核:陈南松
▌终审: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