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后,面对应用题时总是容易出错。算式列错的背后,映射出学习欠缺的是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拿来一道应用题,孩子读一遍直接写上了答案。看孩子写得快,以为孩子会。没想到答案是错的。
这是为什么呢?
1.没有读懂题。
部分孩子一年级时识字量有限,题干里有很多不认识的字。这就导致孩子读不懂题。这时候需要大人帮忙!
帮忙读题、教孩子识字。
可以找题干中重复性比较多的字,针对性的带孩子练习。比如:
找一找、圈一圈、涂一涂、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填一填、一共、剩余、多、少、比、左边、右边、算式等。
2.没有专心读题。
第一遍做错,再做一遍就答对,发现不是孩子不会做,差的是一个给读题的妈妈。
多次观察一下,会发现孩子做错是因为读题时丢字落字,影响题干的理解,所以做错。
妈妈读题时,逐字逐句,不会丢字拉字。有妈妈在旁边盯着,孩子听得也很认真听懂题,就做得对了。
这种情况下孩子做错题,就是不专心读题的表现。
解决办法也简单,要求孩子读题时用铅笔点读,一个字一个字的读。遇到已知条件用铅笔圈出来。手指着、眼睛跟随手移动、嘴巴把看到的读出来,提升孩子专注力。
3.自以为是的答题。
什么是自以为是的答题呢?就是孩子大概扫了一眼,觉得这道题应该这样答,他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写答案,并没有仔细的读题。
尤其是题里面涉及一些图案,孩子根据图案自己判断题问的是什么。
如果题干问的和图案给的正好是相反的,孩子很可能算错或者是少步骤得不了满分。
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跟孩子强调认真读题。
4.孩子不理解题干问的是什么意思?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认识每一个汉字,但是把字连起来,就不明白题干传递的意思。
这种情况是孩子认知和理解没有到位的表现。
做题时,孩子认知水平和理解力是相互影响的。
现在数学题考得很灵活,把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事物融入到数学题里。但缺少生活经验的孩子,他们就有可能不明白这个事物到底是什么。比如:
- 家里不做生意的孩子,可能就不明白怎么计算成本。
-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如果不通过绘图呈现视觉图像,很难通过空间想象思考搭建农村小院所需的篱笆周长是多少。
- 还有种树问题,间距算错了,怎么移栽更省时省力?
对于这种与生活关联的应用题,提高相关认知力,带孩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孩子看到,很快就能搭建相关的逻辑思考、理解答案了。
5.语文能力弱
语文能帮助我们很好的使用母语。母语是语言,随时随地可练习。如果孩子是因为语文能力弱,不理解题意。我们可以这样做:
- 把语文书课后词语是什么意识弄明白。然后造句,争取学一个词汇就掌握一个词汇。
- 生活中,在读故事时、和孩子聊天时、看社会事件时,多和孩子交流、辩论、讨论,帮助孩子提升理解力。
- 和孩子进行看图说话。看孩子描述的和图片表达的是否一致。和孩子一起交流。
最后A妈想说,陪孩子学习需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问题根源;需要我们拥有足够多的耐心、足够大的包容心、足够多的理解力静待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