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咏/文 在DeepSeek(深度求索)的推动下,AI(人工智能)似乎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学前夕,不少小学生用AI赶寒假作业。有三年级的孩子把作文题目和要求发给AI,立刻生成一篇作文,孩子照抄就完成任务。有的孩子把数学题交给AI,也能得到详细、准确的解答。热搜榜单上的词条是“第一批用DeepSeek赶寒假作业的孩子出现了”。
未来已来。首先要明确的是,AI越来越深入地嵌入人类生活,这一浪潮不可逆转。孩子生长在这样的时代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考方式必然与上一辈不同。在教育观上,如果一味守成传统思维,那无异于固步自封,也徒劳无益,在规范AI的使用上要秉持开放的理念。
但是,孩子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在借助AI进行学习时,边界在哪里?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坦率地说,从目前他们借助AI做作业的情形看,我是有隐忧的。
就拿写作文这件事来说,如果孩子只是把题目和要求发给AI,剩下的都让AI代劳,可能会生成一篇文从字顺甚至好词连篇的作文,但这究竟是不是一篇好作文,答案是不确定的。从我自己的体会来说,如果想让AI助力写作,路径可能会复杂得多,需要写作者不断地与AI互动,向它提问,给它喂素材,对AI反馈的素材进行取舍,加以追问。有时还要很明确地告诉AI,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考、判断、选择的占比很大,可以说,人依然是主导者。人与AI只有这样合作,才可能磨合出一篇好文章。
何为好文章?对初练习作的孩子来说,很难有这样的判断力。好文章不是好词句的组合,也不是用八股式框架简单搭搭就可以完成的,好文章的内核是思想、是情感。这种判断力的形成,需要日复一日的阅读积累和写作实践,以及在成长中积累的阅历和体验。如果还没来得及打牢这些基础,就出现一条“捷径”,有两个隐忧。其一,可能会形成不好的范本效应。在没有真正理解何为好文章之前,把AI当权威的孩子,会把AI在简单互动模式下生成的可能并不是佳作的文章当成范文,这不利于文字审美力的养成。其实,在孩子的写作中,真情实感是最可贵的,哪怕文字稍微稚嫩一点。其二,可能会导致思考的惰性化。既然发送一个指令就能完成任务,那还思考什么呢?但布局谋篇、起承转合都是对人思考和逻辑的训练,是孩童学习过程中应当夯实的基础。
因此,孩子在使用AI学习时,一定需要有明确的边界加以规范。首先,我们要向孩子传递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AI是工具,不是替代者”。基于这一原则,孩子要明确知道,直接复制AI的生成内容是不允许的,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在数学证明、作文创作等方面不适合直接使用AI,但在查找资料、语言润色、提供灵感等方面可以寻求AI的帮助。家长和教育者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动态调整边界,对低年级的孩子要更严格地限制AI使用,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心智还不够成熟,对人与AI的关系这种复杂的、需要一定思辨力的问题还难以理解。
其次,在AI时代,培养批判性思维,保护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比如,在使用AI之前,要求孩子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再借助AI优化或补充。对AI生成的内容,要引导孩子进行质疑和验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用,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其实,这也是一种良好的示范,让孩子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理解“人是最终决策者”的含义。
言咏经济观察报版组主编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