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始至终都分为两部分:帝王史,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主流历史,还有一部分是百姓史,这是为大家所不熟悉的历史。很多人有一种共性,那就是自己将统治者共情,很多人觉得秦始皇很迷人,如果你是贵族那么确实如此,你可以一边饮马黄河,一边用百姓的累累白骨为自己的千秋霸业做垫脚石。那么你如果是一个百姓呢?如果你的父母被迫死于傜役呢?你的妻子因为邻居犯罪被连坐处死,你还觉得这个老祖宗迷人吗?下面我就说三个大家所不知道的历史:
皇帝
首先,皇帝和百姓是断裂的。很多君主总说匡扶社稷,其实就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从嘉定三屠到血屠准噶尔再到将十六岁的洪天贵千刀万剐。纵观中外,这种对外战争都不耻的事情,而我们却以更加残忍的角度对待在百姓身上。很多人无脑吹车轮放平,一个不留,这难道不是屠杀吗?印第安人现在尚且在全球有4050万人,但准葛尔的百姓却全都倒在了屠刀之下,这些人难道不是大清的百姓吗?他们有选择权吗?一群在战争中无能的人却用百姓发泄,这难道不是无能的表现吗?
记得清末有一个笑话,北洋大臣李鸿章访问德国,然后他对着德国首相俾斯麦说着自己在打败太平军时是如何骁勇善战的,是如何屠杀这些太平军的。而他觉得这仿佛就是自己的荣耀和军功章,而一旁的俾斯麦却平静看着这一切,然后他又问德国首相俾斯麦。可是俾斯麦却说自己没有功绩,李鸿章说道:“你维护德国统一处死了那么多反贼,怎么会没有功绩呢?”然后俾斯麦就说了一句让李鸿章羞愧一生的话:这算什么功绩,德国人从来都以内斗为耻辱!
大唐
其次,大唐其实并不荣耀。我喜欢说大唐,其实说白了只是喜欢贞观时期的繁荣,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大唐都是繁荣的。唐高宗后期和武则天时期,伴随着苏定方、薛仁贵、刘仁轨等人的去世,西起吐蕃北起突厥、契丹,南到新罗都揭竿而起。而伴随着名将的去世,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尤其在对吐蕃、契丹等战争中屡战屡败,而每一次的战败都是无数人马革裹尸,因此大唐开始由府兵制向府兵制和募兵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并逐渐向募兵制倾斜,尤其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兵员就更加短缺了。
而杜甫用一首《石壕村》说明了当时兵员的短缺情况。甚至为了补充兵员,一家在儿子战死后还要抓年老的老妇去充人数。在古代从来没有义务一说,每次打仗都是从这些人家的年轻孩子里抓壮丁。你们觉得历史书上会轻描淡写的写一场小小的的失误,但这失误背后却是数万个生命,他们是这数万人家庭的顶梁柱或者儿女。权贵可以荣耀高估保卫大唐,因为他们是受益者,他们可以踩着千万人的白骨封侯拜相,但这些贫苦百姓呢?他们又保卫了什么?战败了他们的亲人血染疆场,胜了后繁重的税赋又让他们生不如死。
乱世
最后,乱世不是大浪淘沙,而是尸横遍野。我分享一个数据,东汉末期的人口有5000万人,但等到280年三分归晋时,全国人口只有1600万人,损失人口达三分之二,事实上如果抛开世家大族的低损耗,百姓的死亡率是远远大于三分之二的。换句话说,这三分之二的人口其实是为寥寥数人的豪情壮志在买单。你们歌颂张辽的逍遥津之战,但你们却不知道东吴数十万人都为这份传奇背后埋下了深深的代价。我们总喜欢看大数据,并且理所应当把自己归咎于大数据的收益方。
但历史不是单机游戏,并不是武力值最高的将领会活到最后,很多将领可能就被战场上的冷箭要了性命。比如历史书著名的慕容绍宗,本来战争一片大好,但却因天将狂风吹断了缆绳并阴差阳错吹到了敌军城下,最终被水活生生给淹死了。而更为扎心的是,在乱世最先死的是老实人,因为面对朝廷的盘剥和义军的掠夺,他们是最先走到死亡线的人,而他们的老实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不敢反抗的懦弱。陈胜第一个冒着生命危险揭竿而起,而结果就是陈胜不用像那些小兵一样冲锋陷阵。如果不是陈胜的战略失误,那么不仅是他,他的子孙也可能荣华富贵。
民心
儒家有一句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古往今来我没见过任何一个得民心的王朝。而真正的民心不是欺骗,也不是走西口、闯关东这样逃离自己的故土。而在我来看,历史不是你拥有多么广阔的疆域,也不是你拥有多么富丽堂皇的宫殿,更不是用虚假的数据自欺欺人。而一家四口不为眼前的生计发愁,不为未来的发展担忧,大家都是把这个地方当作真正的家,不会流落世间,更不会戾气丛生,这才是一个王朝的意义。而欺骗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因为谎言总会破灭,而我们观察周围,但凡真正的聪明人,都不是谎话连篇,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