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的演变就是由公到私,其实历史何来的公私之分呢?所谓的公不是统治者的私,所谓的私却是天下的公。尧舜禹康的禅让制背后却是一场假仁假义之下的权力争斗,很多人对于天下的演变不知所云,下面我们以一块钱来说明历史的演变过程。其实不管历史如何荒诞和繁杂,它都离不开利益和人性,如果把这两个东西作为历史判断的思维,那么这一切其实都合情合理了,下面我们就用一块钱来分析历史的演变过程。而更为关键的是,学习历史不是死记硬背事件和时间,而是懂得思考和居安思危,不然学历史就是浪费时间。



首先就是奴隶社会,那么何为奴隶社会呢?比如你有一块钱,然后你把赚钱的渠道都写在律法里让普通人没有赚钱的机会,然后通过权力的赋予把这一块钱给权贵阶层。比如西周将王族、功臣分封成诸侯,而普通人拥有土地就是一种罪过。有人以周朝八百年江山为荣,可是大家想过没有,这八百年以来周朝从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发展吗?我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老牛爬坡,相反天下的发展是由于周朝这套体系的崩溃,从而在思想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发展。

而由于诸侯的争霸,军事从武器再到理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这一块钱其实就是天下土地这样就更容易通俗易懂了。一方面这些诸侯压根不懂治理天下导致各诸侯走向了衰落,而且周王室为了这些诸侯还要殚精竭虑。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真正有几个诸侯愿意守护周天下呢?即使是刚开始的郑国也不过是把周朝作为自己争霸天下的工具而已,而周朝的灭亡恰恰是由于这些分封的诸侯才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这不就是典型的理论很足,实践无能的标志吗?



其次就是君主制社会,而何又为君主制呢?举个例子,你把一块钱借给会做生意的人,然后你获取利息。而科举制就是如此,君主把天下交给有才能的人,然后君主利用这些人让天下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但这个制度的缺点就是有人不会满足于利息收入,而加紧对这些借贷人的控制,他们不想让这一块钱便宜外人,这也是君主制越发展,整个民族越走向倒退的原因。比如清朝,这时候已经和奴隶制没有多大的区别了。而且一块钱可能会面临借款过长的情况,放在这个王朝的情况就是:科举一年一考但一个官员可以长达30年。

这样的结果就是大批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而那些没有才能的庸碌之辈却占着茅坑不拉屎,这也是历朝历代建立时人才众多的原因,而末期人才匮乏的原因。比如唐朝高宗时人才多来自于贞观一朝,但这些将领纷纷去世,唐朝迎来的是四面楚歌的疲敝。吐蕃攻占西域,突厥开始自立并做大,新罗开始崛起,救火队长薛仁贵,刘仁轨这些人开始四处奔跑,而当这些人去世后连祈祷都开始崛起。君主制就像一个没有造血功能的干尸而已,一旦身体里的血液流干净了,那就是王朝的灭亡。



最后就是民主思潮,那么何为民主思潮呢?其实这就是西方银行功能,你和会做生意的人用这一块钱做生意,你做甩手掌柜,然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当大家有了参与感,自然就有了归属感。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齐威王为什么要用重金鼓励人纳谏呢?这不是花钱找罪受吗?这就是君主制思维和现代思维的本质区别,君主制的本质就是专断,因此它容不下不一样的声音,它要做的就是自己的虚荣心高于王朝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这样的王朝又怎么会发现呢?而民主思潮是鼓励不同的声音。

有时候同一种声音不是认同而是苟活,因为他知道即使发出不同的声音也不会有所改变,他的内心更多是一种绝望。他只想通过附和君主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终逃离这个地方。这其实更符合一种动物的本能,鼠鼹不掘洞于堤坝之下,鸟禽不建窝于危卵之中。当一个说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他想把这个地方建的更好,因为这就是他的家。这就是虚怀纳谏的原因,对于臣子而言他们压根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谏,他们可以像裴寂一样看着阿谀奉承加官晋爵,然后隋朝灭亡后自己摇身一变成为大唐的忠臣。



任何事物都不取决于表象,而是取决于本质。唐太宗虽是皇帝但却完善制度来治国,这又何尝不是现代思潮。而非洲国家虽然没有皇帝,但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手里,制度成为了圈禁百姓的工具,这又何尝不是君主制呢?未来的主旋律一定是依法治国,起码目前一定是。而任何人一旦违背这个主旨就是与历史为敌,与天下大势为敌,最后肯定会喜提遗臭万年套餐一份,即使这个人强如项羽,一旦妄图恢复奴隶制时期的分封制,一旦打算开历史的倒车,那么这个人的结局必然会比项羽还要凄惨,这就是天下大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