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灭亡商朝后建立 周朝 ,公元前256年,秦国破洛邑,周赧王身死,前249年,秦国灭掉周朝残余势力,周朝彻底灭亡。
按照传统的说法,我们姑且说周朝的历史是八百年吧,这个时长已经远远超越了任何一个朝代。
那么,周朝为什么能延续那么久?简单的说,成也分封,败也分封。
实行分封,是周朝立国之初稳住政权的最佳选择。
武王伐纣,周武王只是盟主,参与伐纣的小国和部落联盟又多,如何分胜利果实是一个大问题。同时,殷商立国600年,宗室和遗民都不少,周武王这个盟主又是以“仁义之师”自居,不能把商朝后裔一杀了之,如何安顿好这些人也是个问题。尤其是这个时候,周围还有一大堆“蛮夷”时刻骚扰这些“已经文明”起来的中原诸国,分散的国家又无法单独抗衡这些“蛮夷”。
面对这么复杂的情况,盟主周武王怎么办?
于是,周武王就搞起了分封,《史记》里是这么说的:“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意思就是,分封大家为诸侯,赐给大家祭祀先祖的器具,大家一起把殷商给分了。
周武王的分封还挺讲究,周王是天下共主,只有他一个王。诸侯们被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被封为最高等级“公”的诸侯只有八个,分别是焦国、蓟国、祝国、陈国、杞国、宋国、虞国、虢国。有意思的是,他们居然不是伐纣中功劳最大的,而是靠祖上的地位来取得,他们是神农、黄帝和尧舜禹等的后代,还有就是自己的叔叔和殷商宗室。
“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於焦,黄帝之后於祝,帝尧之后於蓟,帝舜之后於陈,大禹之后於杞。”(史记)
西周被封为侯国的主要是周王室的姬姓成员和功臣,其中有 鲁国、齐国、陈国、蔡国、卫国、邢国、晋国、燕国、管国、滕国、杨国、箕子朝鲜、薛国、焦国、赖国、纪国等。
被封为伯国的有 吴国、曹国、郑国、梁国等, 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国,在平王东迁时才被封为伯国。后来称雄南方的楚国,西周时居然只是一个子国。至于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的先祖,在西周分封的时候还只是侯爵晋国下面的士大夫,家臣,连分封的资格都没有。
地位最高并不等于势力最强。这些公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中反而最先被灭国,那些低等级爵位的诸侯国反成了强国,这是为什么呢?我在文章后面会详细分析。
西周搞分封达到了以下几个目的。
首先,确立了自己是“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之前,自己只是个盟主,分封之后,是名正言顺,可以号令天下的王了。
其次,巧妙的消化了灭商的成果,个个都得到好处,周王还赢得了名声,至少可以安静一段时间。
其三、西周分封推动了疆土的大爆发,和中原文明的大扩散。很多诸侯国被封到了当时很偏远的地方,比如江淮地区,汉水流域,燕山脚下,巴蜀、陇西等地,这些诸侯国不仅起到抵御“蛮夷”入侵的作用,还积极扩张领土,让中原文明的实控地区从黄河流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
其四、分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周王室的安全。荀子说,周武王时期“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种血缘关系至少保证了几代人之内不会反目成仇,反而会相互支援。当然,西周分封的国家远不止七十一,根据《左传》等文献记载,应该有数百个之多。
其五,在军事上统一调度,使中原地区被“蛮夷”骚扰的次数大为减少。
封了这么多诸侯国,周王室怎么来确保自己的权威?
在政治上,周王是天下共主,用宗法制度框在诸侯国头上,使其不能僭越礼制。大到城池大小,小到衣食住行,天子、公侯伯子男、士大夫都有各自的等级,不能随便逾越。诸侯朝天下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宗法制度,相当于一部当时的“联合国宪章”,破坏的话,会受到一致谴责和攻击。
在经济上,周王对单个诸侯国形成绝对优势。分封之初,周王的地盘是最大的,孟子是这样的说的: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但地盘是普通诸侯国的十倍以上,还是富裕的王畿之地。此外,诸侯国对周王室还有朝贡的义务,周国的经济自然远强于其他诸侯国。
在军事上,周王室对任何一个诸侯国也形成碾压的优势。周王室有“西六师”和“成周八师”,而诸侯国则大国三师,次国二师,小国一师。因为宗法关系,诸侯国不可能联合起来去攻打“天下共主”,西周时期,周王对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是降维打击。
那么,周王室是如何丧失威望,最终亡国的呢?
周王室丧失威望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其根本原因在于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的崩溃、诸侯实力崛起以及周王室自身的衰落。
周王地位下降的标志性事件是周幽王贪婪不问政事,烽火戏诸侯破坏了信用,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王室被迫东迁洛阳。东迁后,王室丧失关中富庶之地,军事和经济实力一落千丈。
东迁以后的周国,实际控制的土地面积只有洛阳一带几百平方公里,连基本的“六军”也难以维持。
周王的军事实力,西周时期能碾压诸侯国,到了春秋时期,连和中等诸侯国单挑都成问题了。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为了缓和与郑庄公的矛盾,甚至与郑庄公互相交换儿子为人质,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周天子的尊严,直接把“王”拉到了“伯爵”同等的地位。十几年后,郑国与周王室因领土矛盾爆发“繻葛之战”(前707年),周桓王战败受伤,面子更是扫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自此再没有人遵从了,各国大胆开始吞并小国。
南方的楚国更不把周王室放眼里。西周时期只是子爵的楚国,在公元前704年,国君熊通(楚武王)公然称王,这等同于另立山头,和周王室分庭抗礼了。如此一来,谁还管什么爵位?还是南方人敢干,吴国和越国也接着称王。
诸侯公然使用天子礼仪,如楚庄王“问鼎中原”(前606年)。不仅诸侯如此,连各国贵族都大胆僭越,晋国赵简子以“天子之乐”宴客,鲁国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斥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春秋时期,周王室还被一些霸主当作“吉祥物”来利用一下,比如齐桓公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在宗法制度已经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周王室也主动助推宗法制度的崩溃,不知耻的为了获得诸侯国的进贡,周王室居然承认了“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的合法地位,公信力进一步荡然无存。
到了战国,各国连遮羞布都不要了,直接无视了周王室的存在。
由于宗法制度的崩坏,各国都拼命扩张,西周初年的数百个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只剩下二十几个了。
西周时期封的八个公国,焦国、蓟国、祝国、陈国、杞国、宋国、虞国和虢国,到了战国时期,只有宋国一家还活着,且也是风雨飘摇。
而西周时期只是子爵的楚国,伯爵的秦国。侯爵的燕国,三家分晋后才有的韩赵魏三国,被田氏取代的齐国,却成了战国七雄,这是为何?
因为西周分封的时候,诸侯国都只有几十到一百里地,周王唯恐天下人议论亏待先贤和殷商遗族,把这个八个公国都分在了膏腴之地,还都挤在中原,拓展空间有限。而那些不受重视的楚子,秦伯等都被“发配”到了和“蛮夷”交界的地方,这些诸侯国在常年的作战中越长越强,还有大把的土地可开发,自然就强大了起来。三家分晋出来的赵国和魏国,北疆的燕国也是如此,长期在战争中成长,又能扩展疆域。东面的齐国没有后顾之忧,又有盐业支撑,自然也很强大。
一旦没有周王室的约束,开始自由吞并,这些边疆挨着“蛮夷”或者背靠大海的国家自然向中间拓展,这些中原小国只能是被兼并的下场。这真是“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最后一代周王,周赧王甚为可怜,接受了一个残破不堪的国家,又被分裂为了“东周国”和“西周国”,且东周公和西周公各自为政,可以说周赧王手中握有的权势愈加微弱,连他自己也不得不依附“西周”而生存。
周赧王还想利用“天下共主”的名头最后一搏,他号召诸国去攻打秦国。周赧王向富人借债充当军费,拼凑一支四五千人的军队,准备和诸侯国军队汇合后,一起攻打秦国。结果只有楚、燕两国象征性派了些军队来凑热闹,其他的的诸侯国充耳不闻。周王大败而归,富人们纷纷追债,周赧王只好躲到高台上去,“债台高筑”就是这么来的。
周赧王最终被迫向秦国献上了36个城邑和3万人口,秦国废除了周赧王的“周王”称号,收周朝九鼎,周王忧愤而死。前249年,“东周”文君意图联合诸侯抗秦,被秦国相国吕不韦攻入国内,周朝彻底灭亡。
周朝的灭亡其实自决定实行分封制那一刻就开始了。分封制有一个致命的的结构性缺陷:权力分散的隐患。
分封制的宗法制度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只能约束几代人,诸侯国的世袭制度,使诸侯国不可能世代服从周王,迟早会无视周王的存在。
周王室的经济和军事优势,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并不足以镇压住王周朝的所有地盘。在平王东迁以后,周朝已经没有了对诸侯的约束力,只相当于一个普通诸侯国了,战国时期,完全沦为了弱国。
从“天命神授”到“实力至上”,周礼的意识形态被现实政治彻底解构。
最终,周王室的消亡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铺平了道路,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分权走向帝国集权。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