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昭安
历史上有一些黑暗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现象,“食人”便是其中之一。这一违背人伦常理的行为,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下出现过。
从古籍记载来看,在一些饥荒年代,“食人”的悲剧时有发生。例如,在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等一系列战乱与天灾,导致粮食极度匮乏,饿殍遍野。“五胡乱华”时期,北方地区生灵涂炭,百姓们陷入了绝境。当时,就有易子而食的情况发生。人们实在饿得没办法,却又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就互相交换孩子来吃。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后,金兵南侵,中原大地战火纷飞,腥风血雨,百姓流离失所。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饥荒,许多人被活活饿死。据一些地方县志记载,许多地方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当时的百姓在饥饿的逼迫下,为了活下去,道德的底线被一再突破,甚至出现了在路边抢夺饿死之人尸体用以充饥的现象。
还有明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小冰河期的恶劣气候导致粮食大幅减产,而苛捐杂税和频繁的战争更是让百姓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食人”现象在多地发生。有当时的文人笔记记载,有些村庄里,村民先是吃树皮、草根,继而捕食蛇鼠等小动物,当这些都吃完后,便开始吃死去的人。而后发展到抢夺活人来吃,老弱病残之人成为首选目标。据统计,在当时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因饥饿导致的人口死亡中,有相当一部分与这种“食人”乱象有关。
战争时期,“食人”事件更是屡见不鲜。例如,黄巢起义时期,黄巢的军队在后期粮草断绝的情况下,就发生了极其残忍的食人事件。黄巢的军队四处搜刮,在找不到粮食和其他食物的情况下,竟然开始以人为食,死人活人皆食。《旧唐书·黄巢传》中就有相关记载,描述了当时恐怖的场景,百姓们在战乱和饥饿的双重压迫下,生命如同草芥,被无情地变为食物来源。
“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这原本是一场可歌可泣的守城之战。然而,随着战事的延长,城中的粮食逐渐耗尽。据史料记载,城中最后到了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地步。士兵和百姓为了坚守城池,在无奈之下出现了这种极端的食人行为。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引起了后世对于战争、道德和生存的思考。
除了黄巢起义时期其军队在粮草断绝时的食人行为,以及“安史之乱”时睢阳城中士兵和百姓在粮尽炊断绝境中的食人无奈之举,还有隋朝末年发生的食人事件。当时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朱粲便是一个以食人而臭名昭著的人物。他所率领的军队,每到一处,若没有粮食,便以人肉为食。他宣称:“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在他的统治区域内,人心惶惶,百姓们生活在极度恐惧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抓去吃掉。
在古代欧洲,也有类似的恐怖事例。在罗马帝国衰败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和饥荒肆虐。据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记载,当时一些被围困的城市中,就出现了“食人”的情况。城内的居民在饥饿的折磨下,不得不去寻找一切可能的食物来源,而人肉也成为了其中的一种。
从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中,也能够找到这样黑暗的记录。在一些城市被外敌长期围困时,城中物资匮乏到了极点。记载显示,城里的人们开始吃死去同伴的尸体来维持生命,这种行为一旦开始,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人性中的黑暗面被彻底释放。
历史上诸多“食人”的具体事例,赤裸裸地揭露出了人性与环境、兽性与文明之间的残酷博弈。这些事例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不堪回首的部分,它们警示着我们,这种“食人”现象在现代社会虽已基本消失,但饥荒和战争仍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救援体系,保障民众的基本生存权益,在面对饥饿、战争等极端状况时,根绝“食人”这种惨绝人寰的现象,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简介】曾昭安,湖南省洞口县文旅广体局退休干部,文学、文史爱好者,码字笔耕近半个世纪,小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