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在沂南县湖头镇薄家店子村,于成千和十几位技术员正忙着修剪苹果树。技术员们手握修剪工具,虽已年长却动作利落:时而攀上树干修剪高枝,时而俯身整理低枝,举手投足间尽显娴熟技艺。
于成千是沂南县成千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眼前是他一手组建并且最为骄傲的浮来红果树修剪队,队员平均年龄68岁。眼下到了苹果树春季修剪的关键时期,同往年一样,简单打声招呼,老朋友们就又来帮忙了。
薄家店子村位于浮来山脚下。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水土、光热等自然优势,使产出的苹果果形好、硬度大、含糖量高。于成千说,当地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便有种植苹果的传统,自然有一批擅长果树管理的“能工巧匠”。
技术员正在修剪果树。
“春季修剪直接关系到今年的产量和果实品质。”说话的是修剪队技术员李富忠,他今年57岁,是队里最年轻的。他说,春季修剪不仅能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还能平衡果树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为丰产稳产打下坚实基础。
技术员于成亮一边示范修剪,一边向记者讲解技术要点:“春季修剪要‘因树修剪、分类处理’。对于幼树,要以整形为主,培养合理的树体结构;对于成年树,要疏除过密枝、病虫枝,保留健壮的结果枝;对于衰老树,则要通过回缩修剪,促发新枝,恢复树势。”
从18岁起,于成亮就在生产队管理苹果树,而他今年已满60岁。几十年与苹果树为伴的劳作使他显得精瘦挺拔。他说,通过于成千的引荐,“浮来红”果树修剪队已经走出湖头,近些去青驼、铜井等周边乡镇,远些去沂源、莒县等地,帮助有需要的农民修剪果树。随着外界科学管理观念的提升,近些年,修剪队感到“更受尊重了”,“有时客户车接车送,还管饭,待遇也不错。”
“时间长一些的客户,我跟踪服务20多年了。”于成亮比划着,“看着客户的小树苗长高、挂果,就像看着孩子一样,就想着怎么通过科学修剪,帮它长得更好。”
于成千说,这支果树修剪队队员大多来自附近村庄,他们早已视果树种植管理为事业,并非仅是谋生的手段——大伙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义务剪枝,为存在难题的农户答疑解惑,有时无偿给村民分享农业技术,赢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
于成亮笑谈管理经验。
果树修剪队欣慰地看到,近年来,湖头镇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引导鼓励村民利用苹果上市的时间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基本形成了早熟、中熟、晚熟三大系列苹果品种,采收期从7月中旬持续到10月下旬,特色果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也带来了更多就业岗位。
于成千注册了“浮来红”苹果品牌。
同时,队员们也有一处难以言说的痛处——“同行年龄越来越大了,但愿意入行的年轻人很少。”这让他们更感责任重大。为此,他们积极参加农业农村局举办的“田间学校”“高素质农民培训”等,“一些老式技术跟新的不一样,要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于成亮说出了所有技术员的心声。
沂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张磊介绍,沂南通过打造“家门口”田间学校、培育“高质量”师资队伍、创新“科技+人才+培训+产业+经营”培训方式等,推动全域种植理念及种植模式提升,培育更多高素质农民。
农业农村局专家(前排)与修剪队技术员合影。
新农人走向沃野,必将带来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着力于老产业的新发展,湖头镇正在铺就一方土壤。“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稳面积、强质量、强品牌、强效益’的思路,加快‘产、贮、销’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湖头镇人大主席代恩全说。
相信“浮来红”修剪队员们的隐忧,必将会在时间中找到答案。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毕泉奇 孙雪 沈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