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初显的罗定盆地,万亩紫云英花海随风摇曳。农用机械的轰鸣声中,紫云英被粉碎翻压还田,化为滋养土地的“绿色黄金”。
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的统一部署,2月19日,广东省供销社、云浮市农业农村局、罗定市农业农村局、罗定市供销合作社组成专家团队对罗镜镇橼安村、罗镜镇水摆村的紫云英种植田块开展现场测产验收。经实地测量,两片种植地块均超额完成高产目标,产量喜人,其中罗镜镇橼安村亩产3663公斤、罗镜镇水摆村亩产3569公斤。
良种先行,选育适应性强的本土化品种
去冬今春,省农业农村厅在全省推广种植了45万亩紫云英,其中罗定市种植了43000亩,是全省县域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省最早开花、第一批测产的地区,罗定拥有广阔的平原地貌和独特的盆地性气候,罗定盆地是广东最大盆地,地下水储量丰富,有利于紫云英绿肥的生长。记者了解到,2024年在罗定大面积种植的是由省农业农村厅统一调配的适合广东地区生长的品种,该品种凭借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性,成为改良土壤的主力军。紫云英根系上的根瘤菌如同“微型氮肥工厂”,通过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元素固定在土壤中,翻压还田后可替代下茬作物10%-30%的氮肥需求,减少次年早稻复合肥用量10-20斤/亩,稻谷增产达80-100斤/亩,增产幅度平均10%。
罗定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建乾表示,罗定市去冬今春种植的紫云英长势良好,已经有约34000亩已经开花,开花面积达80%,翻压还田后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升耕地地力,为后茬水稻种植奠定肥力基础。
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副主任林日强指出,紫云英的固氮能力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团粒结构,增强保水性和透气性,为后续水稻增产提供保障。
林日强薅起一把紫云英,指着根上一个个小颗粒说:“奥秘就在这些小颗粒上。这小颗粒,学名叫根瘤。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氮肥工厂,能吸收空气中的氮固定在植株体内,翻压还田后把氮素养分释放到土壤里。”
据测算,紫云英翻压还田后,可替代下茬作物10%~30%的氮肥,减少次年早稻施用复合肥10—20斤/亩。种植紫云英的土壤,其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得到改善,保水性和透气性显著提升,为后续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紫云英富含氮、磷、钾等养分,其翻压后腐解矿化快,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分解和土壤养分的循环与转化。
良技护航,全程技术指导保成效
“2024年,我们在罗定市的冬闲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共种植5500亩紫云英,鲜草量均在1500-3500公斤/亩的水平,春耕前把紫云英翻压还田,就是上好的有机肥。”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赵中秋兴奋地说,“今年能够有这么高的产量,离不开华南农业大学和各级农业农村系统的绿肥专家细心的技术指导。我们认真梳理出一套紫云英高产种植模式,包含选种、播种时间、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有效提升紫云英生长质量和产量。”
记者从罗定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项目开始实施前,省市县均成立了专家技术指导组,依据《广东省紫云英种植技术指引》等技术文件,采取包片负责的方式,对服务主体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机耕播种、翻压还田等标准化操作。
“紫云英属豆科绿肥,对种植的土壤质地不挑剔。它不仅有固氮功能,能改善土壤质地,还能防止土地酸化和板结,我们正积极向更多大户推广绿肥使用。”邓小银介绍说。
作为罗定市农业发展中心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邓小银常年奔赴田野间,巧用自身专业知识,用科技带动产业发展。下沉到各村各户、田间地头,囊括补耕补种、看苗补肥、病虫害防治等农作物自救措施,对全市种植户进行多方位技术指导。
良法增效,科学精准种植促高产
云浮罗定供销优禾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定供销农服”)罗定供销农服业务主管罗家声介绍了通过社会化服务项目,将传统种植与现代技术无缝衔接。在播种前对紫云英种子进行浸泡12小时、擦伤种皮处理,并拌入根瘤菌,提升发芽率与固氮效率。
此外,罗定供销农服经过合理测算,采用了无人机对紫云英种子进行飞播和施肥作业,让播种和施肥更加精准,避免了传统作业方式产生的浪费,同时也通过无人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日均作业面积超过1千亩,在短时间内将全部田块作业完毕,有效保障了种植进度。“根据紫云英喜湿怕涝的特性,开沟排水系统(如‘十字沟’‘井字沟’)与动态水源管理结合,确保‘泥面不白、雨过田干’。”罗家声还介绍了做细田间管护的要点。
罗定市以紫云英为纽带,打通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壁垒,构建起“用地养地结合、种养循环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一实践不仅为广东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样板,更诠释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协同共生的可能。
广东,正将绿肥种植作为化肥减量增效的一项重要措施推进,通过稳步扩大紫云英等绿肥种植规模,持续提高土地肥力、节约生产成本,为实现“藏粮于地”沃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陈振兴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