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跟中国“友谊无上限”,但俄罗斯骨子里还是防着中国的,这一点从俄罗斯对华军售的细节,就能看出来。相比起对印度的要什么给什么,面对中国这个大客户的时候,俄罗斯往往是挑着卖,轻易不会出售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苏-30战斗机,上世纪90年代,经济陷入困顿的俄罗斯,想尽一切办法赚取外汇,所有常规武器基本都对外出售,只要愿意加钱,甚至连战略轰炸机跟核潜艇都可以往外租。早在上世纪80年代,苏霍伊设计局就在军事工业委员会的要求下,在苏-27的基础上研发一款新型截击机,通过加装新的导航系统、空中加油管和后座舱,新设计出来的苏-30能够连续飞行10小时,并拥有强悍的机动性,非常适合在广袤的西伯利亚上空执行任务。苏联解体前夕,苏-30完成了所有试飞项目,成为了最后一个由苏联政府部门和军方正式下达命令赋予的新编号的军用飞机。

苏-30原本计划大批量装备于苏联国土防空军,但是苏联解体后,国土防空军被取消,包括苏-30、米格-31在内的截击机生产研制工作被叫停。眼看苏-30项目马上就要暴毙了,但是由于F-15E在海湾战争期间优秀的表现,各国意识到双座重型战斗机在对地作战上的优势,而当时世界上只有两款重型战斗机:F-15系列和苏-27系列,这让俄罗斯意识到了出口双发重型多用途战斗机的广阔市场,俄罗斯立即决定在苏-30的基础上增加对地攻击功能,也就是苏-30K,后来俄罗斯又对苏-30K进行了改进,加装了新型机载雷达与多种精确制导武器,升级成了苏-30M,其出口型则被命名为苏-30MK。苏霍伊设计局制造出苏-30MK的原型机后,立即在全球各大航展上进行展示,但彼时苏-30MK的研发尚未完成,甚至就连所谓的原型机,都是双座型的苏-27UB冒充的,财力拮据的苏霍伊设计局急需寻找合作伙伴,来完成苏-30MK的研发。

由于当时俄罗斯空军已经拿不出钱采购新战机,更没钱给苏霍伊研发新战机,苏霍伊只能在国际上寻找合作伙伴,中国和印度最终成为苏霍伊的合作伙伴。当时苏霍伊旗下有两家飞机制造厂负责苏-27战机的研发生产,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厂主要负责单座的苏-27生产工作,并负责苏-35战斗机的研发,伊尔库茨克厂则负责双座的苏-27UB与苏-30。


但是严峻的生存压力,迫使共青城厂也开始搞自己的苏-30多用途战斗机,共青城厂选择了与中国进行合作,伊尔库茨克厂则拉到了印度人投资。对于印度人,俄罗斯提出的联合研发与生产,印度投入重金参与苏-30MKI的研发,可以获得苏-30MKI的一部分知识产权,并引进苏-30MKI的生产线。

但是跟中国合作的时候,俄罗斯就多了许多防备,共青城厂全权负责苏-30MKK的研发与生产,中国只能从俄罗斯那里买成品。当然,这也与中印的选择不同有关。印度好高骛远,更看重武器的纸面数据,被伊尔库茨克厂画的大饼给唬住了。按照伊尔库茨克厂的说法,他们的苏-30MKI会装备矢量发动机、相控阵雷达,成为仅次于F-22的全球第二强战斗机。被忽悠住的印度人二话不说直接打钱,1996年就跟俄罗斯签署了合同,帮助伊尔库茨克厂研发苏-30MKI。

其实当年俄罗斯根本没有解决矢量发动机、相控阵雷达的相关技术,完全就是花印度的钱帮自己解决难题。虽然印度在21世纪初就拿到了苏-30MKI,但苏-30MKI的可靠性以及诸多技术问题,一直要到2010年后才解决。

中国则不一样,台海危机以及南海撞机事件,迫使中国开始加强军事力量建设,急需从俄罗斯引进现代化武器装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一款能够快速交付的可靠武器,而不是苏-30MKI这种需要花10多年时间才能形成可靠战斗力的武器,印度有足够的时间等苏-30MKI慢慢完善,可当时的中国没这个时间。


而共青城厂的苏-30MKK,纸面数据没有苏-30MKI那么强,但成熟度却非常高,并且机体设计采用一部分苏-35的设计,机体强度更高。采用成熟雷达与发动机的苏-30MKK,已经能够在兼顾制空作战的情况下,胜任对地/海打击任务。中国与俄罗斯签订合同后,短短几年内,76架苏-30MKK就交付中国空军,并且军方对苏-30MKK的性能非常满意,海军航空兵也追加订购了24架改进型的苏-30MK2战斗机。这100架苏-30MMKK/MK2战斗机,在此后十余年内,一直是解放军综合性能最强的战斗机,直到歼-16、歼-20服役。

虽然苏-30MKK是中国自己的选择,但是俄罗斯一直在刻意避免向中国转让武器生产技术,更倾向于向中国出售成品。无论是伊尔-76运输机、AL-31发动机、S-300防空系统,俄罗斯都未向中国转让生产线,虽然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迫于经济压力,向中国转让了苏-27的生产线,但是俄罗斯只同意转让单座的苏-27SK生产线,当时俄罗斯正在研发更先进的苏-35,双座型的苏-30也在项目筹划当中,单座型的苏-27SK已经属于落后产物。

只不过俄罗斯还是低估了中国的独立仿制能力,硬是自己在单座苏-27SK的基础上,搞出了双座型的歼-11BS战斗机,这款战机也成为了继续研发歼-16的平台,俄罗斯对中国的千防万防,依然漏算了。

而对于印度,俄罗斯就放心多了,哪怕是手把手的教印度斯坦航空组织生产苏-30MKI战斗机,这么多年过去了,印度航空工业依然处于组装阶段,至今都无法独立生产苏-30MKI战斗机,更别说在苏-30MKI的平台基础上研发更先进的机型了。所以为了赚钱,俄罗斯几乎愿意跟印度分享任何先进常规武器技术,比如共同研发“布拉莫斯”反舰导弹、共同在苏-57的基础上研发双座版的FGFA。就在最近,俄罗斯又准备跟印度分享一款空战大杀器。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在2025年的班加罗尔航展上,印度和俄罗斯就引进R-37M超远程空空导弹生产许可证展开了谈判。虽然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令外界诟病,但是R-37M却是少数在战场上大放异彩的武器。俄乌冲突爆发后,R-37M成为了乌克兰空军乃至整个北约的梦魇,这款导弹的最大射程号称达到了400千米,最大速度6马赫。虽然实战中的有效射程没有那么夸张,但也曾创下过击落213公里外乌军战机的世界纪录,虽然这个战果没有得到乌克兰官方的承认。


但是在2025年,乌克兰空军一架苏-27,被俄军苏-30战斗机从130千米外发射R-37M击落,这个战果得到了乌克兰官方的确认,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空空导弹击落敌机的最远确定战果。俄军凭借着R-37M的出色发挥,BVR战果已经超过了美国空军,并且击落距离也远超美国空军,实战中的AIM-120空空导弹,甚至都没有击落80千米外敌机的记录,这也从侧面展现了R-37M强悍的远程攻击能力。

如果印度空军能够获得R-37M空空导弹,将显著增强印度空军的超视距打击能力。印度空军大量装备的苏-30MKI战斗机,其火控系统与挂载能力,更好与R-37M完全适配,只要俄罗斯向印度提供R-37M,很快就能发挥出战斗力。

相比之下,俄罗斯曾向中国出口苏-35战斗机,但是为中国苏-35配备的超视距空空导弹,却只是R-77,最大射程100千米左右。虽然中国也拥有霹雳-15、霹雳-17这些远程空空导弹,但相比R-37M亮眼的实战表现,霹雳-15与霹雳-17尚未经过实战考验,对他国的威慑力可能不如R-37M。


印度空军装备R-37M后,超远射程可能迫使中国战机在更远距离接敌,增加战术规避和电子对抗的压力。现役的歼-10C、歼-16等非隐身战机在超视距空战中可能面临更大风险,需依赖更高效的电子战系统和诱饵弹对抗。印度可能借此强化对中印边境争议地区的空中威慑,试图抵消中国在西部战区的兵力优势。若印度将R-37M整合至苏-30MKI或未来的“阵风”战机,可能短暂缩小与中国空军在超视距空战能力上的差距。

当然,印度即便获得了R-37M,也无法改变与中国空军越拉越大的战力差距。歼-20的隐身能力可大幅降低被R-37M锁定的概率与距离。中国在机载电子对抗系统(如歼-16D)和定向能武器(如激光反导)上的投入也能削弱R-37M带来的威胁。

虽然印度装备R-37M会短期内提升其对高价值空中目标的威胁能力,但受限于印度空军的体系化水平和中国反制手段的成熟,实际影响可控。真正需要提防的,是俄罗斯不断向印度提供先进常规武器技术的真实意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