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就在美俄高层频繁互动之际,中乌两国外长也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进行了会面,而在谈到两国关系的时候,王毅外长特意强调道:乌克兰是中国的“朋友与伙伴”。
此次中乌两国如此友好的互动,也使得不少人纷纷猜测,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要对乌克兰局势释放出新的信号。
事实上,之所以大家会有这些疑问,完全就是因为对中乌两国的关系存在着误解。
在过往的几十年里,中国和乌克兰一直拥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在很多领域上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例如今天咱们引以为傲的军工技术,就曾得益于乌克兰,而少走了一些弯路。
那么,问题来了,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中国到底从乌克兰那里得到了哪些硬核技术呢?
因“航母”结缘
首先,最广为人知的,中国从乌克兰那里购买的军工产品,便是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航母。
1999年,中国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与乌克兰达成交易,从后者的手上购买了前苏联未完工的航母“瓦良格号”。
值得一提的是,乌克兰卖给中国的,可不只是一个空壳子,而是包含了其全套的设计图纸和舰载机陆上模拟训练系统。
像这样的坦率的交易,就算是在今天,放眼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个同样的案例,毕竟,航母可是妥妥大国重器,但凡拥有的国家基本都对其技术严防死守。
例如美国便宁可把退役航母炸沉,也不转手他国,印度好不容易向俄罗斯求购了一艘航母,但核心技术却自始至终没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有了“瓦良格号”以后,海洋大国对中国的航母垄断也便不复存在,如今中国已经有了三艘航母,这为我国海军近海防御、远洋作战提供了十分强有力的信心支持。
航母交易只是一个缩影,乌克兰和中国围绕着军工领域成功合作的案例还有很多。
我们都知道,航母战斗力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舰载机的作战能力,因此在辽宁舰的建造过程中,如何为辽宁舰挑选适配的舰载机,曾一度是困扰我国科学家的一道难题。
原本,考虑到短期内自主研制难度较大,我国曾计划通过引进成熟机型快速形成战斗力,而彼时俄罗斯的“苏-33”是全球仅有的重型舰载机之一,比起法国的“阵风”以及俄罗斯自家的“米格-29K”性能都要略胜一筹,所以理所当然成为了我们的首选目标。
然而,由于那时俄罗斯关于“苏-33”的生产线早已停摆,重启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因此俄方便提出要求中国至少购买48架“苏-33”才能达成交易。
显然,俄方就是想要通过中国对舰载机的迫切需求,完成对“苏-33”生产线的重建,从而实现“借鸡生蛋”的目标,将来不管是生产给自己用,还是卖给印度等盟友,都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但是,俄罗斯的这些要求与想法,都跟中国的“短期需求”相背离,所以在长达数年的谈判过程中,双方一度陷入到了僵局当中,而俄罗斯更是依靠着技术优势,始终不愿退让半步。
就在中国对此毫无办法的时候,又是乌克兰站了出来,将一架前苏联遗留在乌克兰的苏-33原型机T-10K-3打包相关技术资料卖给了中国。
乌克兰的这一举动毫无疑问是极大的缓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后来依靠着这些,结合我们自家歼-11B积累的技术,我国成功研制出了自研舰载机歼-15,自此摆脱了对苏-33的依赖。
患难方能见真情
俄方的技术保护让其错失了重启苏-33生产线的机会,至今为止依然只能依赖印度订单维系着米格-29K的项目,可谓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而这样的事情,同样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例如在空空导弹技术上,中俄就曾有过一些“不愉快”。
1996年,中国曾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的生产线,后续十余年间,该款战斗机一直都是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
然而,鲜有人知道,在这笔当时看似宾主皆宜的交易当中,俄罗斯实际上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那就是苏-27的配套空空导弹,俄方并没有转让给中国。
要知道,一架没有搭载导弹的战斗机,基本上就跟活靶子没什么区别,俄方的想法,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显然,这样的事情,我们是绝对无法容忍的,于是在多次尝试跟俄方交涉无果后,中国又一次找到了乌克兰。
而乌克兰对于跟中国做生意,原则就是只要钱给够,没什么是不能谈的。
最终,中国从乌克兰引进了R-27空空导弹技术,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了霹雳-12超视距导弹,这才化解了俄方技术的“卡脖子”。
凭心而论,乌克兰对中国的技术输送,真的可谓是十分够意思了,除了上述的这些之外,还有像雷达声纳、航空发动机、大型运输机和加油机、气垫登陆艇等等。
当然,乌克兰之所以会向我们转让核心技术,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他们的国家遇到了问题,在经济崩溃的同时,只能被迫用尽一切办法搞钱。
而除了技术之外,乌克兰的相关专家人才,也更倾向于站在中国一边。
例如在上世纪末我国“双引工程”刚刚起步的时候,就有许多乌克兰专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进行技术援助。
对于他们来说,身怀一技之长,到哪里都不愁没饭碗,而比起当时刚刚改革开放没几年,还处于贫弱状态的中国,不管是薪酬、待遇,西方显然都能给的更多更好。
然而他们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中国,这绝不是钱能够衡量的,唯一能够解释的,只有我们曾属于“社会主义兄弟”的质朴情怀。
未来可期
当然,话说回来了,就算是夫妻之间也少不了有矛盾发生,更别提是两个国家了,在合作的同时,中国也曾跟乌克兰之间产生国不少的裂痕。
例如前些年中国和巴基斯坦曾合作研制过一款名为“哈立德”的坦克,中国的本意是对巴基斯坦提供技术支持,因此也是什么好就用什么,发动机便采用了乌克兰的6TD-2发动机。
然而,谁料就是这一举动,却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了乌克兰的“逆鳞”。在乌克兰看来,中国的行为是要跟自家研制的坦克抢生意。
于是,乌克兰便对中国断供了发动机,而基于乌克兰发动机研制的“哈立德”坦克便由此无疾而终,巴基斯坦只好扭头转购乌克兰的T-84坦克。
2014年,伴随着乌克兰亲美政府上台,中乌关系随即跌入谷底。
但是事实上,我们对乌克兰的态度始终如一,也一直对重新合作秉持着开放的态度,对乌克兰的迷途知返充满着期待。
如今,伴随着特朗普的再度归来,俄乌战争很有可能会出现新的变数。
的确,我们可以说乌克兰落得如今这番境地是自作自受,如果其没有听信美国的鬼话,断然不会在牺牲了上百万乌克兰青年之后,落得如此处境。
但,事情已经发生了,纠结过往并没有意义,“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人只有在亲身经历后才会懂得道理,国家亦是如此。
美国的态度让乌克兰认清了现实,显然,只有始终秉持中立的中国才能给乌克兰带来公正与持久的和平。
我们希望乌克兰问题能够尽快解决,也希望俄乌两国能够尽快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