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是时隔6年的第二次最高级别民营企业座谈会。这次参会的名单覆盖智能制造、数字技术和绿色能源,而汽车圈最关心的三位大佬当然是比亚迪的王传福、小米的雷军和华为的任正非。

会后,几位老板接受央视采访时,除了表达振奋人心和感激之情外,都提到了技术创新和国际竞争。在民营经济获得积极信号的同时,车圈还有一件神秘大事正在进行中,那就是东风和长安筹备合并重组。



按照中汽协数据,今年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接近70%。

但无论央企、国企还是民企,市占率再高,依然还是“消费者不够用”。

01

组局同框,中国品牌渴望打破“非此即彼”

2月10日,比亚迪在深圳总部举行智能化战略发布会,第一次全盘介绍“天神之眼”智驾系统ABC,喊出“全民智驾”时代已经到来,一口气焕新了21款车。



而长安汽车抢先一天发布了北斗天枢2.0,同样指向智能化战略。有意思的是,尹同跃、李书福、魏建军、王传福多位大佬还与长安汽车同“屏”共“证”,每个人都说了几句祝福鼓励的话。



为致敬各家掌门人,长安特意晒出一张同框海报。排序按照年龄来,朱华荣这位六旬老汉位列第四,正好在第一排C位,可谓巧妙又恰当。

长安汽车这次是“打造中国智驾新名片”,结合比亚迪2月10日的发布会,两家相继吹响智驾普惠/平权号角,抛开竞争关系,主题倒是呼应。

一边价格战,一边组局同框,中国汽车的拧巴格局,恐怕只有中国人懂。



和上面这张照片同角度、同背景,难免联想比亚迪在2023年8月举行500万台下线仪式时的组局——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比亚迪非常谦逊地将自家车摆在两侧,把C位留给毫无争议的一汽红旗,以及上汽、东风、长安、吉利等品牌,同时也没有忘记长城的主力产品。

就在3个月以前,长城汽车的官方举报,将比亚迪也连同自己掷于舆论焦点。从那之后,魏建军每每接受访谈,都要为中国汽车行业拉响警报,强调“公平竞争”。



规模优势+马太效应,比亚迪2023年破300万辆,2024年销量达427万辆,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碍它的扩张。

不过,即便销量断层领先,头号玩家比亚迪也只能承压向前。想成为中国汽车的话事人,没有那么简单。

02

谁是“中国品牌汽车”的话事人?

非稳态竞争之下,合资品牌背靠大集团挣扎求生,吉利、奇瑞等民营头部不甘示弱,“华为造车”合纵连横争夺生态位——眼看插混/增程技术普及,此前先发制人的比亚迪,往后如何守住规模优势?只能不断抢跑。

由此一来,价格战几乎没有停下来的可能。比亚迪不断筑高、加固技术护城河,努力为下半场积累砝码。能喊出“全民智驾”,正是基于绝对领先的销量和供应链的强势话语权。



所以,虽然文化礼仪规避“非此即彼”之锋芒,但商场即战场,有限市场容量下,玩家众多,车企之间终归要拼个你死我活。

2021-2024年,王朝网/海洋网混动系列车型密集推出,销量网络急速扩张,比亚迪迅速统领10-25万级主流市场,也占据了消费者心智。此间,比亚迪还推出了腾势参数图片)、仰望、方程豹高端品牌,不过从销量表现来看,比亚迪向上破圈任重道远。以25-30万为界,高端市场还盘踞着另一种形态的竞争。



回顾2024年,必须标注11月,它见证了新能源汽车的“两个1000万”重要时刻,一个属于国企,一个属于民企。

2024年11月14日,中国新能源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台,下线仪式位于武汉的东风汽车,岚图知音是下线代表车型。背靠大东风,即便这款车销量平平,但一句“让中国品牌,成为世界知音”,表达层面堪称满分。



仅仅四天之后,11月18日,比亚迪也在深圳迎来了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王传福在演讲中回顾了个人成长经历和30年来企业发展历程,“敢想、敢干、敢坚持才让比亚迪走到了今天”。



2024年,比亚迪销量达427万,东风集团是248万辆。两家属性不同的汽车企业——过去,无法相提并论;如今,也无从相比。不管怎么样,背靠大国崛起,车企在宣传层面绑定“中国品牌”是政治正确,也有一定情绪价值。

只是当前阶段,谁最有资格代表中国品牌发声?这很难评。

03

新势力+科技公司,是鲶鱼,还是纽带?

民企对汽车行业的颠覆性影响当然不只是几个汽车厂,早在2018年左右,百度、阿里、腾讯作为互联网三巨头,先后入局汽车圈开展跨界合作。诚然,在燃油车时代,谈“软件定义汽车”实在太过超前。可就在短短三五年间,随着电动化进程加速,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努力相拥,忙不迭进入智能化下半场角逐。市场端真正掀起这层浪的不是BAT,是蔚小理,是华为。



2019年,特斯拉国产,把国际标杆请进来和中国品牌一起玩,进一步盘活电动化产业链。2020年前后,新势力“蔚小理”开始上量,刷新了消费者的认知,启蒙了智能化消费意识。随后,反复声明不造车的华为强势入场,既是推动智能化进程的“大鲶鱼”,也是串联中国汽车品牌的技术纽带。

纵观世界大厂,集团化运营必须覆盖、渗透多维消费层级,既要有规模有效益,还要有足够强大的“愿景叙事”去感召消费心智——华为,当仁不让。



除了产品层面的刚性竞争,魔性十足的舆论场,是另一个斗罗大陆。

2024年3月28日,小米召开SU7新车发布会,聚拢了李斌、何小鹏、李想、魏建军等车圈大佬,雷军强大的号召力引发热议。在小米造车过程中,雷军曾拜访多家车企;而小米和蔚小理相对亲近的关系更不是一天两天,雷军是蔚来汽车6位明星投资人之一(李想也是),“雷军系”顺为资本也投资了小鹏汽车。



基于以上背景,车企大佬捧场小米新车发布会完全符合人情世故,但随后4月的北京车展媒体日,各车企掌门人在展台与雷军会面交流被舆论发酵,前呼后拥的场面仿佛“雷神粉丝见面会”,淋漓尽致展露出车圈的流量焦虑。逛完车展的雷军评价中国品牌汽车“这哪是在做产品,完全是在靠蒙。”

2024年,小米汽车交付达13.5万辆,超前完成10万辆目标。雷军已经看透了同质化竞争的可怕,但身为中国品牌,他离这个漩涡也不远了。



小米汽车一年卖10万台,雷军可以在汽车圈游走自如,轻松交友。如果小米汽车想卖30万台,50万台,100万台呢?

春节期间,Deepseek犹如神秘洪水涌入公众视野,很快,车企竞相宣传接入Deepseek。无论你是否已经开始运用Deepseek,AI大潮已然来临。就在长安和比亚迪相继发布智能化战略后,内部正在不断整合重组的吉利也预告,3月初将发布AI智能化战略。近日,吉利汽车集团与阶跃星辰联合宣布,两款阶跃Step系列多模态大模型面向全球开发者开源——一些曾经鲜为人知的科技公司,随着车企的战略升级,被AI大潮冲刷出来。

近日,还有媒体报道,理想汽车正在进行人事分工调整,李想要“闭关”腾出精力专注AI领域,将相对成熟的汽车业务交给二号人物马东辉。



如何从内卷的市场中挣脱出来,尽快向人工智能科技转型,拓展新业态,最大化避免“在一起卖车”?或许,这才是汽车圈老板们思考的真课题。

无序状态或将持续3-5年,谁会成为下一个颠覆性角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