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的一天,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向守志正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忽然房门被推开,进来一个高大的身影。



来人正是聂凤智

原来,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因病在南京去世,为了怀念这位曾经的老战友、老搭档,聂凤智连夜写了一篇悼文《深切怀念老司令员许世友》。可是文章送到南京军区内部刊物《人民前线》报社,却迟迟不见刊发,聂凤智急了,就找到《人民前线》报社一问,原来是向守志给压住了。聂凤智这才来找向守志问个明白。

见聂凤智进来,向守志急忙站起来泡了一杯茶水递了过去。说道:“这是上好的龙井茶,你来了正好先尝尝。”

这个时候,再好的茶水聂凤智也喝不下,他直接推开向守志递来的茶水问到:“悼文一直不刊发你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么,向守志为什么压住悼文迟迟不让刊发呢?

难道向守志和许世友中间有过节?



当然不是!向守志和许世友两个人之间不但没有过节而且关系一直很好。

向守志和许世友两个人相识于红军年代。有一次,许世友的部队在川北地区不幸被围,危急时刻,正在附近活动的一支游击队急忙赶到支援。这支游击队队长正是向守志。看到游击队长向守志不过是一个16岁的少年,许世友对他钦佩有加。后来,许世友将向守志和他的游击队员全部收到红军队伍中。

也许是对许世友的感谢,1982年,向守志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当时许世友在南京疗养,向守志对他给予了无尽的关照。许世友病重住院期间,向守志多次前往医院看望,并给他安排最好的医生。

就连多年后,向守志出版回忆录,都特别交代,自己的回忆录出版定价绝不能超过老首长许世友。可见向守志对许世友的尊重非同一般。



既然两个人之间没过节,向守志对许世友又非常尊重。那么,原因到底出在哪呢?

话还要从毛主席提出移风易俗,推行火葬说起。

1956年,毛主席从节约耕地考虑,提出了改土葬为火葬。并带头在《火葬倡议书》上签了字,看到毛主席带头签字,大家纷纷跟着签字。待到许世友签字的时候,他拒绝道:“这个字我不签。”

许世友认为:我活着为国尽忠,死了要为母尽孝。他希望自己百年后能葬在母亲身边。想着这都是“百年”之后的事,大家当时都没太放在心上。

一转眼时间来到了1985年,随着许世友身体每况愈下,他要求土葬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了。这时候,躺在病床上的许世友再次让秘书代笔向中央写出了土葬的申请。



最后,邓公顶住压力在许世友土葬申请上签了字。当时移风易俗正在全国开展,为了减小许世友土葬带来的负面影响,邓公要求许世友葬礼低调进行。

这就是向守志压住悼文迟迟不刊发的主要原因。

见聂凤智怒气冲冲为这事几乎和自己翻了脸。向守志终于答应了下来,他笑着说道:“我马上去安排。”

向守志同时也向聂凤智提出了自己的两点要求:一、为了降低影响,平息外界争议的声音,文章别署我的名字。二、建议悼文中署上徐深吉和罗应怀二人的名字。徐深吉和罗应怀二人毕竟也跟随许世友多年。

以上两点也算是向守志比较折中的处理办法了。



最终,在聂凤智的过问下,悼文得以刊登在当年的《人民前线》报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