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相关媒体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范军强接诊了一名48岁的男性患者,并就此向Deepseek发起了咨询。

范主任的提问如下:“我今天接诊了一名48岁的男性患者,发现其右上肺有一个约8 mm大小的结节。该结节为磨玻璃样,已随访观察半年,未见明显变化。请问这个结节的诊断是什么?下一步应如何治疗?”


几十秒后,Deepseek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判断,并结合最新指南提出了建议。此外,它还指出提问者提到的“磨玻璃的结节”描述过于模糊,需要进一步明确是“纯磨玻璃”还是“混合磨玻璃”。

令人惊叹的是,Deepseek不仅能自行判断,还能纠正提问者提供的信息,这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范主任评价道:“Deepseek的判断非常客观,无论是对患者的诊断还是给出的建议,都与我们的临床实践高度一致……”

在连续几天内,多位科室主任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随之,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侯医生发文称:“DeepSeek完全可以胜任医生的许多工作。例如,在消化内科,一位患者需要进行抗生素调整会诊,我让DeepSeek提供建议,它仅用56秒就给出了答案。这让人倍感压力,也许有一天,人工智能(AI)真的会取代医生。


据了解,侯医生向Deepseek咨询表示:患者腹部CT结果提示急性胰腺炎,急诊门诊白细胞明显升高,肝酶异常升高,另患者基础疾病多,合并肺部感染及脑梗死后遗症,一般情况差,当时请ICU会诊予以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现患者炎症指标明显下降,无畏寒发热等不适,故特请贵科会诊,协助抗生素降档。请给出抗生素使用建议。

短短几十秒内,DeepSeek便迅速给出了详尽且精准的判断和建议。它清晰地指明了应使用的药物、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方案,并且所有建议均依据最新指南。不仅如此,它还预见了医生可能忽略的细节,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导医生如何具体操作。

令人惊叹的是,DeepSeek展现出的强大能力令人咋舌,其分析之透彻、逻辑之严密、表述之清晰,恐怕少有医生能够企及。难怪连科室主任们都忍不住感叹,担心医生职业是否会因此被取代。

2月11日,四川某三甲医院影像科主任发表长文,表达了对同事们职业前景的担忧。他指出:“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其强大程度令人震惊。这些技术凭借卓越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深度学习算法,在医疗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在疾病辅助诊断和治疗方案优化方面,DeepSeek的应用引发了广泛关注,其潜力不可小觑。”

“当我提供患者资料后,DeepSeek在30秒内就能给出一份专业且全面的诊疗方案。我认为,其条理之清晰、分析之全面,足以媲美大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对于我们从事诊断和病理工作的医生来说,这无疑令人担忧。我们医生仅凭双手和双眼,无论如何也难以与AI每分钟读取成千上万张影像、并能识别出细微差别的能力相抗衡。”

随着DeepSeek的不断发展,许多医生在感叹AI进步之快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职业未来感到忧心。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医生也是人,终究是肉眼凡胎

各位医生确实需要重视DeepSeek等AI技术了。

首先,我们来谈谈DeepSeek。毫无疑问,这是自蛇年春节以来,医疗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个由国内开发的大模型直接挑战OpenAI、谷歌等全球科技巨头,甚至凭借自身实力导致美股AI龙头股普遍下跌。

与国外的大模型相比,DeepSeek的训练数据以汉语为主,对复杂汉语词汇和语境的解读更为精准,使其文字输出更加流畅自然,更贴合汉语环境。同时,它的逻辑推理过程透明,并支持针对医疗等特定场景的深度优化。

在疾病判断和诊疗方面,DeepSeek具有天然的优势。它能够修正咨询者提供的不规范信息,这是以往大模型难以企及的。

在传统的大模型中,用户需要输入非常规范的格式,例如:“请分析以下病例:65岁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史,主诉胸痛伴呼吸困难2小时。需要:(1) 列出可能诊断及依据;(2)建议必要的实验室检查;(3)给出紧急处理方案;(4)说明鉴别诊断要点”。

然而,在DeepSeek中,用户可以使用非常口语化的描述,例如:“65岁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多年,突然胸痛喘不过气两小时,现在应该怎么办?”。DeepSeek凭借其强大的逻辑性和分析能力,给出的判断和建议不亚于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

实际上,除了DeepSeek,还有许多强大的AI技术值得关注。

例如,OpenAI的GPT-3程序能够从自发语音中识别线索,诊断并预测痴呆症早期阶段的准确率高达80%。

AI眼科专家“CARE”能够一次性精准筛查14种眼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教授曾介绍,CARE可以识别正常眼底图像和14种常见眼底病变,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眼底表现、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等,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从92.1%提升至95.2%,并且在全国35家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了临床真实环境验证。

谷歌、谷歌大脑与Verily公司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款用于诊断乳腺癌的AI,其表现甚至超过了专业的病理学家。众所周知,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严重依赖于病理医生的水平,即便是对于同一名患者,不同病理学家给出的诊断结果也往往有很大差异。不同病理学家对乳腺癌诊断的一致率仅为75.3%,而在某些不典型的乳腺癌病例中,诊断的一致率更是下降到了48%,不足一半。

病理医生必须经过数年甚至十几年的训练,才能积累足够的经验,成为一名合格的病理医生,而要成为优秀的病理学家更是难上加难。在医疗资源不足的地区,获得足够的训练以积累经验几乎是一种奢望。

然而,谷歌和Verily的科学家们将单张病理切片的图像分割成了数万至数十万个128x128像素的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内可能含有数个肿瘤细胞。随后,他们提供了大量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病理切片,供AI学习。短期内,这款AI掌握了一种像素级的技巧——它能分辨出单个小区域内被标注为“肿瘤”的像素,从而将整个小区域标注为“肿瘤区”,这能有效区分肿瘤组织和健康组织。

研究人员曾邀请了一位病理学家,并要求其与AI进行一场比赛。人类病理学家花了整整30个小时,仔细分析了130张切片,并给出了他的诊断结果。在随后的评分中,基于灵敏度(找到了多少正确的肿瘤)和假阳性(将多少正常组织诊断为肿瘤),人类病理学家准确率为73.3%,而AI的准确率则达到了88.5%。

我们医生,毕竟是肉眼凡胎,有时候根本无法与强大的AI相比。面对DeepSeek等AI的挑战,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AI会先取代不会使用AI的人!

AI或许不会取代所有行业,但一定会优先取代那些不会运用AI的人!

在DeepSeek引发持续热议之际,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的一名医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如果DeepSeek将取代医生,内科必定首当其冲,这一点毋庸置疑。我最近深刻感受到了DeepSeek的强大,其逻辑分析能力实在令人惊叹。哪个内科医生能与之匹敌,拥有如此庞大的知识储备和多样化的分析设想能力呢?”

的确,未来的医疗领域无疑将是AI的天下。

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指引》涵盖了医疗服务管理、基层公卫服务、健康产业发展和医学教学科研四大类84种具体场景,其中包括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基层全科医生智能辅助决策、智能门诊分诊、智能药物研发等应用场景。

文件表示,医疗与AI和大数据正在行业的各个方面展开深度融合,要借助AI和大数据应用的迅速发展,共同推动医药行业的研发、服务、应用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所以,未来是AI的天下,2025年,AI在医疗的应用更会获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目前,我们也不要考虑AI会不会取代医生了,它毕竟是一种工具,需要人去使用它,医生们需要立即搞明白AI是怎么一回事,AI以后取代哪个行业不好说,但一定会先取代不会使用AI的人!

综合整理自网络
编辑丨杨坤
审核丨卢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