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旅街区作为城市更新与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通过挖掘在地文化、活化历史遗存、创新业态组合,实现了文化、旅游与商业的有机融合。这类街区不仅成为展示城市文脉的窗口,更通过沉浸式体验、多元化消费场景的打造,构建起兼具文化魅力与商业活力的公共空间。

古老肌理与新兴业态交织

“扮靓”文旅街区

“香甜的糯米糕”“热乎乎的小吊梨汤”……2月8日暮色初垂,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在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上回荡。记者在走访时看到,街面上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蒸腾的热气与糖葫芦的甜香交织,沿街挂满的灯笼随风轻晃,举着风车的孩童穿梭于摊位之间,游客们驻足拍摄街景。

据了解,这条承载悠久历史的驼铃古道,经过保护性更新改造后,已蜕变为北京市旅游休闲街区、市级示范商业步行街、“夜京城”融合消费打卡地、“月光下的北京”夜游新地标,并于今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列入“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记者注意到,如今的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将历史遗迹、艺术空间与市井烟火实现串联。法海寺、承恩寺、龙泉寺、龙王庙、过街楼遗址等历史遗迹景点,京西书院、月色驼铃、古井生辉、老街拍影等艺术文化景点,电力之源公园、模式口公园、万泉寺遗址公园等公园绿地景点,以及文创零售店、主题书店、国潮手办店、特色餐吧、老北京小吃店等多元类型的商铺沿街分布。

而毗邻前门大街的北京坊,则致力于以“中国式生活体验区”为定位,通过“一主街、多广场”的空间布局,将百年劝业场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与极简主义建筑群新地标并置,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记者看到,北京坊既保留着老城肌理,又孵化出香氛艺术馆、私饰集等新兴业态,构筑起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都市文化消费场景。

各地街区盘活优势资源

打造差异化发展路径

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旅街区发展至新阶段,现在要比拼的,一方面是文化价值的可持续转化能力,另一方面是从硬件设施到软性服务能否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个性化的体验。”

记者了解到,除了北京的街区,全国各地的街区都在凭借其自身资源和优势打造差异化发展路径。

西安大唐不夜城以“IP+科技”重塑历史场景。据悉,大唐不夜城通过创新挖掘传统文化,培育超级IP“不倒翁小姐姐”,并在网络传播的作用下,带动了街区其他行为艺术表演的推广,形成“石头哥”“华灯太白”等现象级文化IP。同时,大唐不夜城还借助科技手段,将街区多处景点,以更加生动、具有沉浸感的方式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

除此之外,新晋入选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祝屋巷依托西湖生态景观,以明代文脉激活现代文旅。记者了解到,祝屋巷因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曾在此筑屋而得名。该街区整体呈“一街十巷”格局,房屋约300栋。近年来,祝屋巷经过改造,成为集文创、美食、休闲于一体的文旅街区。如今,这里不仅有祝枝山馆等文化场馆,还引入众多网红店铺和夜景打卡点。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启明里始建于1914年,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华侨古村落,其因华侨黄黎阁首建启明楼而得名。记者获悉,启明里通过“修旧如旧”的改造,打造了侨批馆、非遗手信馆等文化展览项目,并开发了铜虾巷、葵扇巷等特色小巷。值得注意的是,该街区也凭借电视剧《狂飙》取景地的优势而成为热门打卡地。

精准施策助推文旅街区高质量发展

近些年,文旅街区愈发受到游客的关注和欢迎。谈及原因,杨怀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文旅街区成为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的重要场所。游客希望通过文旅街区感受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魅力。同时,文旅街区通常具备拍照打卡、特色餐饮等元素,符合现代年轻人分享生活的习惯。此外,政府鼓励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老旧街区改造升级,提升了整体吸引力。”

在此背景下,文旅街区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目前文旅街区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延伸产业链条、助推城市提质更新,以及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第一,街区的多元化业态组合有助于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二,文旅街区的建设能够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形象与品质。”文旅领域专家袁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此外,还有业内人士补充说:“街区内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等融入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商家所经营的业态大多围绕当地特色文化展开。游客在餐饮、购物、娱乐等日常消费过程中,能够感受和体验浓厚的在地风情,实现文化体验与旅游休闲的衔接。”

袁帅认为,“文旅街区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可能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文旅街区需要深入挖掘在地文化,提炼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地域优势的文旅品牌;注重创新业态的引入与培育,提升游客体验的深度与广度;加强街区的精细化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文旅街区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城市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文|记者 卢 岳 □ 王紫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