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学习的环境,才有爱学习的孩子。
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无论他怎么走,相信都会越来越好。
都说为人父母最大的难题,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现在看来,这话真是太对了!
自从儿子上初中后,那个原本乖巧懂事、上进努力的他,消失得无影无踪。
以前回到家儿子都会自觉写作业,现在态度变得很懒散,经常要我三催四请才会动笔。
老师经常反映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也是敷衍了事,课后背的课文总是颠三倒四的。
每次想跟他好好沟通一下吧,他总会冷冷地扔下“随便”“不知道”“不要”,转头就走。
整个人变得少言寡语,饭桌上只知道埋头吃饭。
我本来以为孩子到了青春期,有点自己的小脾气,没太在意。
直到那天,班主任给我打来电话:说儿子最近下午频繁请假缺课,不知道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
我脑袋嗡的一声,气血顿时涌了上来。
等到儿子回家,在我的严厉逼问下,这才得知儿子是和几个外面认识的朋友逃课上网去了。
那天,我对他罕见地大发脾气,告诉他如果再去上网,就别回这个家了。
从那之后,儿子再也没逃过课。
但他变得愈发沉默寡言,一回到家就紧紧关上房门,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至于考试成绩,那更是一落千丈。
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只好带他去医院检查。
结果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我最后的幻想——中度抑郁伴随中度焦虑状态。
看到结果,儿子反而松了一口气,拿着病历和我提要求,说要在家休息一阵。
我没办法,只好给他办了暂时休学。
从那天开始,儿子把自己关在屋里,每天除了熬夜打游戏就是睡觉,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又不敢骂他、逼他,生怕加重病情,只能每天好吃好喝地伺候着。
那段时间,我每天焦虑万分,心急如焚,晚上睡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下。
儿子才13岁啊,正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
我真的很害怕,怕他这么一直消沉摆烂下去,再也回不到正轨。
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接触到了一位资深的家庭教育咨询师。
为了能让儿子的问题得到全面了解,我软磨硬泡,才让儿子勉强同意跟我一起去。
咨询师先是和儿子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长谈,接下来又跟我进行了深度的沟通。
我把自己的苦恼和疑惑全盘托出,最后恨铁不成钢地说:
“我真是想不通,为啥儿子以前又听话又好学,现在却变成了这样?”
咨询师沉吟了一下,对我说:
“导致你儿子抑郁厌学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内因也有外因。”
“从外因来看,是因为你逼孩子太紧了。
从小到大,你几乎都是推着孩子在走,每天关心的基本都是学习、成绩、排名、考试……他喜欢什么、有什么烦恼,你一概不知。
长久下来,孩子就像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脑子里只有学习。
结果上了初中之后,因为学业变难,他陷入了不断的焦虑和自我否定,最后导致自我价值感不足,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我哑口无言。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给他做规划,几点学习、几点休息等等,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完全不容许孩子拒绝。
孩子上了初中之后,跟我抱怨过好几次“作业太多了、根本写不完,课程太难了...”
我不仅没在意,反而经常在他耳边敲打:
“最近成绩下降了,是不是手机玩多了?
你看看你,以前好歹算个学霸,现在都成什么样子了,我都嫌你丢人!”
现在看来,是我的过于强势,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咨询师又接着说:
“从内因来看,这孩子从小就在一个比较高压的环境下成长,内心常年压抑,难以发泄。
尤其进入青春期之后,他的心理上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开始寻求独立,渴望得到更多的自主权。
可是你依旧像过去那样,经常逼迫孩子、用外动力推动孩子,这才导致孩子波动的情绪走向爆发,产生了叛逆厌学的心理。”
听完咨询师的一席话,我终于如梦初醒。
难怪我对儿子越“上心”,儿子却表现的越抗拒。
现在想想,他那些叛逆、摆烂的行为,其实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跟我对抗,来表示自己压抑已久的不满。
想通这些,我急迫地询问咨询师,我该怎么做,才能拯救摆烂叛逆的孩子?
咨询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有一天和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
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后就养上一只鸟的。”
卡尔森不以为然:“我才不信!我可从来没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正好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了他一个精致的鸟笼。
卡尔森笑了:“我只会当他是一件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
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没有养过鸟。”
然而,不管他怎么费劲解释,客人都不相信。
为了避免每次解释的麻烦,卡尔森教授只好真的买了一只鸟。
咨询师告诉我,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
强行要求别人去养一只鸟,就如同逼迫孩子学习一样,在不情不愿的情况下,很难达到预期。
反之,为他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主动性才会自己“找”上门来。
只要好好利用“鸟笼效应”,就能在提高孩子的自主性基础上,有效地减少孩子的叛逆心理,缓解厌学状况。
回到家后,我决定按照咨询师教我的方法试一试,为孩子搭建一个属于他的“鸟笼”。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从内部打扫鸟笼——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从前,我看到儿子熬夜打游戏,总是心里冒火。
虽然嘴上说不骂他,但吃饭的时候,总是忍不住的叨叨他,让他少熬夜打游戏,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现在想来,这种焦虑的情绪也在无形之间影响到了儿子,加强儿子的负罪感,让他内心越发痛苦。
所以,我下定决心在家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积极阳光,从内部把鸟笼“打扫”干净。
我还给所有人购置了一批羽毛球装备,拉着老公和儿子每天晚饭后去楼下打羽毛球。
儿子一开始拒绝参加,但被我和老公高涨的情绪所感染,终于忍不住加入了我们,还越打越上瘾。
渐渐的,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和谐,儿子的脸上也开始出现了笑容。
现在看来,轻松、自由又充满爱的家庭氛围,才是孩子生命力的源泉。
2. 帮他找到合适的鸟笼——从兴趣点出发,激发孩子内驱力
大V@北大云龙曾见过一个爸爸,他孩子自从上了高中,成绩一直不温不火的。
后来他法国留学的侄子来家里做客,聊起国外的风土人情,孩子听得格外入神,当下就表示想要出国见世面。
这位爸爸一听,立马抓住机会,向孩子引荐了不少国外的名校。
这个孩子果然变得动力十足,成绩稳步提升。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学,不是因为他不喜欢,而是因为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欲望。
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就必须投其所好,点燃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据我观察,儿子平常特别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像哈利波特等经典作品,所以我特意买了哈利波特系列的正版英文DVD碟片送给他。
果不其然,儿子特别开心,连吃饭时也要看电影。
我问他看得懂吗?他说没事,不懂的我自己可以查单词做笔记。
要知道,我从没见过他对英语有这么高涨的热情,他终于不是为我而学,而是自己发自内心地想学了。
我心里很开心,孩子开始愿意主动学习了,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3. 从心理上打造鸟笼——为他立“正面”人设
除此之外,“鸟笼效应”还可以带给孩子心理暗示,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变成心目中的那个人。
儿子自从上了初中,因为课程变难,面临了不少的压力,内心变得彷徨、自卑。
当他无法从学习上获得成就后,人生一下子就陷入了黑暗,到后来只能通过游戏逃避自我。
所以,我要通过为他立“优秀”人设,帮他找回自信。
我对儿子说,其实你们老师之前找过我,他说你其实挺聪明的,尤其是数学,特别有天赋。
儿子眼睛明显亮了:“真的吗?老师真的这么说我?”
我说对啊,老师说你就是缺点火候,假以时日,必能把其他人甩在后面。
儿子当时没说什么,结果当晚我就发现,他开始拿出之前的数学题研究了。
后来我装作不小心看到了他的习题,惊呼道:“你看这道题,解题思路清晰严谨,我就说我儿子聪明嘛!”
慢慢地,这种称赞和肯定成了家里的日常,儿子的学习劲头也越来越足。
教育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学习能力的自我感知。
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能学好,他就会在学习上形成良性循环,越来越好。
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就像鸟笼里填满了花花绿绿的糖果,鸟儿似乎随时都会飞来。
就这样,经过2个月的调整,儿子的状态可谓判若两人。
他不再沉迷游戏,而是开始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时间:每天学习、运动、阅读,作息规律。
那天,儿子敲开了我的房门,轻轻地说:“妈妈,我下周想试着去上学,可以吗?”
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这证明了我的努力和改变都是值得的。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打开的书会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阅读。
在孩子的成长中,善用“鸟笼效应”打造积极自由的家庭环境,才能激发他的自驱力,助他迎接独立的自我。
希望各位父母,能够借助我的血泪教训,改善自己的教养方式。
记住,我们往前迈出的每一小步,都是孩子走向优秀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