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施工难度较大的线路。
相比2号线的地质环境,1号线可谓“丰富多彩”——从液化土、湿陷性黄土、地震断裂带等多种地质条件,到下穿汾河河道、铁路站房等复杂的场地环境,1号线的施工难度增加不少。面对多变的地质条件、复杂的施工环境等诸多难题,太原地铁建设者们迎难而上,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攻坚克难的壮丽篇章。
1号线桃园路站至大南门站区间,施工人员遇到了罕见的富水砂层,地下水如同“拦路虎”般阻碍着施工进度。为了克服这一难题,项目部采用了“冷冻法”施工工艺,将地下土层冷冻成坚固的“冰墙”,有效阻隔了地下水,为盾构机掘进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在太原理工大学站至下元站区间,施工人员遇到了湿陷性黄土,这种土质遇水后极易发生沉降,严重威胁着施工安全。为此,项目部采用了“超前注浆加固”技术,将水泥浆液注入土层,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确保了施工安全。
除了入地,1号线施工还要涉水——下穿汾河河道。
太原理工大学站至桃园路站盾构区间全长1278米,其中汾河段310米。地铁隧道顶部距河底最短距离为16米,最深处达22米,全程地势为“V”型坡,埋深变化大。该区间处于1号线区间的最低位置。河床沉积多变,土质差异大,尤其粉细砂层为严重液化土层,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震动液化;同时地下水丰富,区间最大埋深约28米,水土压力大,掌子面水系连通河道,易发渗漏;区间上方为中砂地层,自稳性差,极易产生流变、喷涌现象。中国铁建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管理部高级工程师安克选说,建设前期,通过多次专题论证,针对汾河地层透水性、土质颗粒级配以及掘进过程承受的水头压力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同时考虑本工程位于汾河景区范围,最终论证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机,同时结合汾河地质水文对刀盘、螺旋输送机、盾尾密封刷、注浆系统等进行优化改良,在保证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的前提下,做到了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1号线施工不仅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地下施工,地上也有各种问题要妥善处理。
设计气势恢弘、造型古风典雅,在过去十几年间,迎泽公园北门一直都是游客参观公园的“第一站”。牌楼高约13米、宽6.8米、长26米,结构上既有现代工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又包含仿古彩绘及木质构件。而牌楼正好位于大南门站和柳南站明挖区间的正上方,如不迁移,牌楼很可能成为1号线整体建设进度上的“拦路虎”。针对牌楼的浅埋基础和柱间设置连系梁的特点,平移突破性使用整体“打包带走”方案,从基础筏板到地面铺装和耳房,不拆除一砖一瓦,让庞大的老牌楼乔迁至24米之外的“新家”。2022年8月28日上午,牌楼平移工程顺利完成,开创了太原市仿古类建筑物平移施工的先河,是山西首个采用滚轴平移技术对建筑物进行整体平移的工程,也是华北地区轨道交通建设首次采用平移技术解决场地占用问题。
2023年3月,铁建人以“零沉降”的优异成绩,成功穿越太原南站铁路枢纽高铁股道群,历时21天,在2.7万平方米的土地下,建设团队操作两台重达400吨的盾构机,在无数列高速运行的动车下方20米处,掘出两条坚实明亮的地铁隧道。当年8月,铁建人历时19天,再次以“零沉降”的优异成绩,成功穿越铁路枢纽太原站,实现国内地铁线路首次正交下穿特等火车站历史建筑群……
靠着科技与智慧、拼搏与汗水,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1号线施工一次次直面挑战,一次次攻坚克难,让一次次的“不可能”变成累累硕果。记者 司 勇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