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沙人 黄质夫乡村教育研究,对原平台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
十二圩旅游这几年行情看涨,游老街、尝美食、品乡愁,黄质夫乡村教育史迹陈列馆是游人必到之处。作为陶行知先生的得意门生,从东南大学毕业后,黄质夫扎根农村,投身乡村师范教育事业,培养乡村教育人才。
近年来,黄质夫走出历史,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引起全国重视,一批学术研究论文相继问世。黄质夫先生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功勋无疑是伟大的,从一个个鲜活故事中,可以挖掘其时代价值,通过场景再造、语境转换,发现黄质夫干事创业的本事。
抓工作的韧劲。黄质夫先生抱定教育救国信念,在高邮界首白手起家办乡村师范,不畏艰辛,对学校选址、建设、招生、聘师、教学、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事必躬亲。一个东南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为了培养乡村教育师资,放弃城市生活,主动到农村创业,靠韧劲把界首乡村师范办成全省示范。鉴于他办乡村师范的成效,有关方面又请他出山,相继创办了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国立贵州师范学校。黄质夫敢于到困难的地方开展工作,认准了目标就持之以恒地抓,不会因挫折就打退堂鼓,不会因困难就心灰意冷。相反,他把困难当成激发斗志的动力,将挫折作为积累经验的机会,不气馁、不松劲、不懈怠,不达目的不罢休。这种抓工作的韧劲,无疑是值得学习的。
原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韦永义题词
带队伍的狠劲。几百人乃至上千人的乡村师范,要将老师、学生、校工管理得井井有条,并非易事。业界为什么对界首乡村师范赞不绝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黄质夫先生抓班子带队伍的狠劲。学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大到晨会训示、教学组织、活动开展,小到校园卫生、师生用餐,以及与周边百姓相处,都有明文规定。规章制度再好,不执行也是废纸一张。黄质夫先生倡导“教、学、行”合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率先垂范。他对老师队伍的管理可谓用尽了心思。选老师,既看学历水平,更看操守人品;用老师,既看资历业绩,更看教学相长;留老师,既保障其生活所需,更用事业情感留人。由于他以校为家、以身作则,不怒自威,界首乡村师范很快脱颖而出,为高宝兴地区培养了一批乡村教师。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抓好了老师,就带好了学生,办好了学校,树立了品牌。做好工作要有章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用铁的纪律以上率下,一个声音喊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黄质夫先生抓班子带队伍的做法耐人寻味。
解难题的巧劲。乡村教育注定也会遇到矛盾困难。对于一个刚出校门就执掌一个学校的年轻人而言,光有一腔热血不行,还得有一套应付复杂局面的本领。在贵州师范学校,时任县长克扣师生口粮,他前去交涉,惹恼酷吏,特务冲击校园,威逼恐吓,弄得人心惶惶。他临危不乱,当即决定:由工场主任代理校务,确保学校不乱,自己去上诉扳倒恶霸;学生组成自卫队,严防特务破坏,确保校园安全;向当局发出最后通牒,限定三天补齐历年克扣的口粮。由于处置得当,恶霸得到严惩,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工作上有难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何用经验研判困难,靠妙招化解矛盾,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课题。
黄质夫先生是一个有大本事的人。其价值不仅仅局限在教育领域,也在为人处世上、在领导艺术上。如今,放眼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情景化的故事,展示先生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让人们从中感悟先贤的智慧,学到他的真本事。
本文转自“扬州发布”,2025年2月18日刊发。作者为金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