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广袤天地里,当地名人资源宛如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亟待教育工作者去挖掘、运用。他们或是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思想巨擘,或是于时代浪潮里勇立潮头的先锋楷模,他们的人生轨迹、卓越成就与崇高精神,皆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
今天我们走进江苏省南京市第三中学,探寻这所百年老校如何以校内独特的文化地标——行知馆为依托,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深度融入德育工作,构建出独具特色的“行—知—行”育人体系。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德育版
作者 | 苏涛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中学
原标题 | 《行知馆里的大爱大德大情怀》
坐落在校园中的行知馆是江苏省南京市第三中学的中心地标,也是这所百年老校文化根源所在。
1947年,这座安徽公学的大礼堂,曾是作为上江考棚一部分的古建筑,由陶行知先生的挚友、安徽公学继任校长姚文采为纪念陶行知逝世一周年而改名。1923年至1929年陶行知先生在这里亲任六年校长,“行—知—行”是陶先生的成长历程,更是他的教育思想。
这一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奠定了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教育基础。
行:在了解中认同
行,就是实践。 实践出真知,在生活中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在活动中实践。 行知馆,是学校每个学生进校后必须参观的地方。 在这里,有学校发展的沿革,更有老校长陶行知的生平与思想发展展现,这是每一个三中人的骄傲。 学校充分利用这一文化地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学校每年会招募学生培养一支“陶子”讲解员队伍,给新入学的学生讲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发展之路。从陶行知少年求学立志为国做一番大事到青年成长坚定教育兴国理想,从节衣缩食、竭尽全力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到鞠躬尽瘁、奉献一切实施特长教育、全民教育,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让讲解者和聆听者在榜样引领中获得文化认同、精神认同。
学校还定期在行知广场开展“爱满学陶路”系列活动,包括“老校长故事我来讲”“老校长故事我来演”等。比如短剧《面壁思过》讲的是陶行知先生因为推却不过喝了酒违反校规而自罚面壁的故事。演出虽只有短短的10分钟,但演员和观众都从中学习到了先生无论何时都严格遵守规则、极为自律的品质。在崇敬的同时,学生也认识到只有自己率先遵守秩序,才能更好地影响他人。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还能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
此外,班级还会召开“我能为祖国做什么”“学学老校长”等主题班会,培养学生敢于担当、为国不懈奋斗的自强精神。同时把劳动教育课程化,在劳动技术课、数字生态课、劳动实践课等活动中,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加强团体合作、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知:在思考中成长
知,就是实践中的凝聚,是从实践感受上升到理论思考的过程。 在体验各类实践活动后,学生需要有“知”的提升。
如何从“行”上升到“知”?如何让德育活动更具生命力?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极好的教育渠道。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了“走近陶行知”系列课程,将大爱大德大情怀教育内容细化落实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开设了“陶子讲解员的养成之路”“画说陶行知”“如果文物会说话”“守护行知馆”“行知戏剧”等10多门课程,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课程中学习,在课程中思考,在课程中成长。
“走近陶行知”系列课程打通课内外、校内外壁垒,以专题形式研究,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完成,以视频、作品等方式现场汇报展示,行知报告厅就是他们展示的舞台。如“探寻行知足迹”课程,内容是跟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展脚步,一边学习陶行知思想,一边勾画陶行知行踪图谱、探寻陶行知的足迹。学生来到晓庄、来到劳山脚下,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瞻仰陶行知先生的墓地。他们在探寻中思考人生奋斗与奉献的意义,思考“爱满天下”的精神内核。
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来自不同的学科,有语文、历史、地理,也有物理、化学、生物等。他们将课程中语言文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通过“走近陶行知”系列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
“走近陶行知”系列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活动中,学校师生全部动起来,不仅教学相长,而且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行:在大情怀中创造
“行—知—行”的落脚点在实践,落成点在创造。 老校长陶行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也是现今实现中国梦的必备素养。 国家发展需要创新。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增长点。
对初中生而言,将所学所悟用于实际生活,就是创造。如何让学生在感慨感悟后能认真将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践行在学习生活中?为此,学校创新方式方法,抓住行知文化特色和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有一定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各种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如“爱心”系列活动、戏剧节活动、小先生讲堂等。这些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以大爱大德大情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如“小先生讲堂”设置在行知馆中央,有60个小板凳、一个半人高的书案、一套嵌入式的大屏与白板。简单的设施却是学生争着报名的地方。在这里,学生可以在30分钟内展示自己对学科知识、传统文化、时事热点的理解与思考,其中“导师点评”环节,通过推荐教师的点评将授课与听课学生的思考引向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精神。戏剧节,则是学生在行知舞台上展演他们改编、创编的课本剧、名著片段。在这里,上演过《满江红》《赵一曼》《江姐》,也上演过《儒林外史》《世说新语》等。小先生讲堂也会邀请家长参加,家长可以做听众也可以作为点评嘉宾。校内外互动,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
借助校本资源,充分利用行知馆这一文化场馆,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学校创新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的一次尝试。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主动增强自身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实际效能,这样才能为青少年成长注入精神营养、提供道德规范。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中国教师报》德育版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