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李鹏
雨水时节,走进高台宣化镇利号村方三林的鲜菇棚,一垛垛码放整齐的菌棒上,鲜嫩肥厚的平菇宛如雨后初霁的云朵,层层叠叠,潮湿的温室内散发着淡淡的菌香,方三林一边装车一边应承着客户的电话。
“一年三百多天不识闲,不是采蘑菇,就是蒸菌棒,一茬接一茬,菌类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冬春温室温度适宜,市场行情稳定,蘑菇长得快,也鲜嫩,每天能采几斤蘑菇。”方三林说。
今年61岁的方三林种蘑菇近40年了,多年来,他与“菌”相伴,“蒸”心相待,种出的平菇成了县城菜店、烧烤摊的抢手货。讲起他的“菇”事,方三林既心酸又欣慰。20世纪80年代末,一股“蘑菇风”席卷黑河南北,他成了第一批赶潮种菇的人,由于条件所限,他在自家伙房里搭床架,接菌种,在有限的空间种了几架蘑菇。但是蒸菌温度湿度等核心技术不达标,勉强种出的几垛蘑菇干涩无光,送人都讨嫌,一年下来,尽是赔钱的买卖。
方三林说:“购菌种、培菌棒、接菌孢,看似简单,实则暗流涌动,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一次次的失败,也让方三林积累了不少经验,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他总结了一套拿得出手的菌胚培育“秘笈”。淘到第一桶金后,方三林首先想到的是更新先进的消毒蒸菌设备,在门前方寸地上建育菇温室,并引进当时较为先进的试管菌培育鲜菇技术,从进原菌、繁原种、填菌棒,到灭菌栽培、配撒菌种,程序虽然繁琐,但产量和品相深受顾客青睐。
方三林告诉笔者,种蘑菇对外部环境不挑剔,“核心”技术是菌棒培育,目前的菌棒原料以新疆棉籽壳为主。早年搭建的育菇棚虽然简陋,却是他家的“聚宝棚”,一年四季“菇”云翻滚,客户稳定,三座小温室,生产七到八茬,年产量保持在6万斤左右。方三林乐呵呵地说:“种蘑菇是个辛苦活,当年和我一起种蘑菇的‘菇姐’‘菇哥’都改行了,只有我坚持了下来,一年能挣十多万元。”
随着年龄的增大,这几年,方三林除了常年雇佣两名“固定工”外,蒸菌棒、装菌棒时还找三四个季节工帮忙。他说,几十年的坚持,成就了他的今天,他在“菇云”上翻了身,从创业、致富到带富,在星光中赶路,虽然坎坷,但走得踏实。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