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一个原本数千年来都深陷贫困之中的山区小县,是如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走上了一条向阳而生、由“筇”致富的脱贫之路?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密码和力量呢?
脱贫靠政策,靠一声令下,八方来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当地群众的口里,这句老话有一种新的讲法:没有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没有东西部协作的好机制,就没有现如今稳步脱贫、逐步致富的好日子。
“山区、贫困、民族、多灾”是大关过去的基本县情。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精准扶贫好政策的指引下,无论是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还是东部协作地区,都和当地县委、县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同心同向,合力攻坚,历经6年时间,把贫困发生率从46.5%降到了3%以下,用苦干、实干甩掉了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县城的美丽蝶变,群众的生活提升,正是始于这一时期,始于当年的一声令下,始于长期坚持的八方来援,始于“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精神。
致富靠产业,靠聚焦资源,放大优势
大关山区面积占99.97%,在去年年初行政区划调整之前,全县无一平方公里以上的连片平地,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群众致富靠什么——这是大关县多年以来始终没有想清楚、弄明白的一个困惑。直到2018年,借着脱贫攻坚的政策春风,大关县下定决心,把筇竹产业定为“一县一业”,开始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加大种植、培育产业。特别是2021年闵行区结对帮扶大关县以来,聚焦当地资源优势,着力将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向筇竹产业倾斜、有效资源向筇竹产业汇聚,累计实施帮扶项目23个,协助建设筇竹产业示范园、竹材加工标准化厂房、靖安竹笋加工产业园等筇竹产业项目23个,持续帮扶“吉食道”“竹一无二”等筇竹龙头企业,有力助推了筇竹从珍稀濒危植物到产业化发展富民的华丽转身。截至2023年底,大关竹笋年产量4.2万吨,竹材年产量3.2亿根,综合产值实现了从4.8亿元到28.18亿元的“大跨越”,竹产业发展助推3.66万人稳定脱贫,受益群众17.3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2.5%。最早开始发展筇竹产业的木杆镇,已经从原来那个地处大山深处、穷乡僻壤的偏远小镇,逐渐成为了全昭通经济发展、群众增收位居前列的富民大镇,走出了一条向阳而生、由“筇”致富的产业新路。
根本靠教育,靠久久为功,百年树人
十年立业,百年树人。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斗,大关已经稳步走在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但要做到蹄疾步稳、持续发展,根本还是在人,还是在教育,还是要大力发展教育、更好培养人才,扎牢乡村振兴的百年根基。2022年以来,在中央党校的支持下,上海市先后选派17名教师赴大关县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教师素质全面升华,大关一中先后有5名教师获得了省级以上荣誉表彰,实现了从0到1,从1到多的历史突破。高考成绩全面提升,全县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提升明显,大关一中高考成绩与2022年、2023年相比,一本完成率分别提高了600%和400%,成功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三等普通高中。翠华中学则是全市本科率上升幅度最大的学校,创造了办学以来的最好成绩。
作为一名来自东部地区的挂职干部,我深感情谊绵长、责任重大,唯有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届接续一届奋斗,方能不忘初心、不负群众。
口述人:昭通市大关县委常委、副县长 王冰
整理人: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