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风浩荡,奏响奋进乐章。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启幕。人民网云南频道联合云南省烟草专卖局,联系到两位全国人大代表,看看他们的履职答卷,听听他们的履职故事。

“嚓嚓嚓……”清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河西乡平易村,扫帚划过水泥地的声音格外清脆,在全国人大代表、河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梁兆刚的吆喝下,村里人正热火朝天地开展大扫除。

“您这农艺师咋还当起清洁队长了?”村民们打趣道。

“路修好了,灯亮堂了,人居环境也要跟上嘛!”看着焕然一新的巷道,梁兆刚欣慰地笑了。

梁兆刚1999年从昆明市农业学校毕业,4年后考入河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22年来,这位曾经青涩的阿昌族小伙子,成长为乡亲们口中的“活地图”。期间,他揣着笔记本走遍全乡每个村寨,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到大小春生产技术指导;从引导村民发展大棚蔬菜、草莓等特色产业,到开展烤烟、甘蔗、桑蚕等种植指导服务;从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到试验示范样板的打造,每项工作他都认真对待。

脱贫攻坚期间,梁兆刚挂联的丝光坪村贫困户余召升因孩子考上大学,加上建房压力,生活困难,梁兆刚多次入户动员余召升外出务工,同时为他的孩子争取助学补助。最终,余召升顺利外出务工,全家也根据易地搬迁政策,搬进了新房。“扶贫要扶志,把他们带到发展的路子上来,我自己很有成就感。”梁兆刚说。


梁兆刚查看水稻病虫害防治情况。受访者供图

2023年1月15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梁兆刚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两年多来,作为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代表,他一直对“三农”问题十分关注。

在推广烟稻轮作技术的过程中,多年的从业经验让梁兆刚敏锐洞察到这项技术蕴含的潜力。“或许可以在此基础上衍生发展。”经过梁兆刚等人的努力,这项技术如今迭代升级为“烟+稻+渔”生态综合种养的“梁河模式”。

如今,梁河县将这种模式纳入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布局,2024年通过“项目扶持+合作社支持+农户自筹”方式,累计推广“烟+稻+渔”43000余亩,实现亩均收入7000余元;推广“烟+稻+虾”130余亩,实现亩均收入10000余元,农户“荷包”更鼓,笑容更灿烂。接下来,梁兆刚还计划开展烟后不同时期种植水稻的产量对比试验,为烟稻轮作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烟+稻+渔”模式下的稻花鱼十分肥美。梁河县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梁兆刚始终将边疆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心头。今年全国两会,梁兆刚准备了三个议案:

“半山耕地潜力多”——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梁兆刚尤为关注这一关键议题。在他看来,保护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挖掘半山区耕地的潜力也是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的重要方面。半山区通风和光照条件优越,适合发展多样化的产业,以此可促进半山区经济腾飞,增加农民收入。

“要致富先修特色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梁兆刚调研发现,从家乡关璋村到热门旅游景区——腾冲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距离很近,如果修缮这条路,既能加强两地之间的联系,还能有效盘活家乡的旅游资源,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小活动传承大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梁兆刚深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注重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通过定期组织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活动,让民族文化在参与和体验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展望未来,梁兆刚将继续扎根基层,履职尽责办实事,躬耕乡村振兴之路。(程浩、潘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