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古驿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这条蜿蜒于赣粤交界处的千年古道,不仅见证了南北商贸的繁荣,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客家人南迁。
在客家人南迁的众多路线中,梅关古驿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这条古道连接着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咽喉要道。
对于南迁的客家人来说,梅关古驿道是他们逃离战乱、寻找新家园的“生命通道”。
踏上梅关古驿道,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客家人南迁的脚步声。他们扶老携幼,肩挑背扛,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古道上留下的一个个脚印、一块块石碑,都见证了客家人南迁的艰辛与坚韧。
梅关古驿道始通于秦汉,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又奉诏另凿新道。
梅关古驿道从梅关向南北两边伸延,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像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是古代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
梅关古驿道以"梅"著称,梅树遍布岭南岭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
其娇艳独特的梅花景致更是吸引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前来观景赏梅,吟诗作赋,挥笔摩刻,为梅关古驿道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传世佳作,成为了梅关古驿道上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庚岭寒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有"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独特自然景观,又有"梅国"的美称。
如今,漫步在梅关古驿道上,依然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古道两旁,分布着许多与客家人南迁相关的历史遗迹,如梅关关楼、云封寺、梅国驿站、接岭桥、憩云亭等。这些遗迹,无声地诉说着客家人南迁的故事,也见证着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梅关关楼地处梅岭山巅,地势险要,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
梅关关楼是梅岭古驿道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宋嘉佑年间,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重修。关楼坐南朝北,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
北面属江西大余地界,门额刻"南粤雄关"。跨过关楼就是广东南雄,南面门额刻"岭南第一关"。
云封寺又名挂角寺,位于梅关古驿道关楼南坡旁,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
相传张九龄在开凿大庾岭路时,得到神灵相助,于是创建此寺。
寺内曾供奉六祖惠能铜像,寺门有楹联:"挂角何时,偶为岭上主人,犹想象千秋风度;举头欲问,可许山中置我,试管领万树梅花。"
梅国驿站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驿站为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驿站、伙房、马厩组成。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接岭桥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接岭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8.4米,宽3.65米,拱高3.5米,横跨于驿道之上。接岭桥是古驿道的重要附属建筑,是古代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
憩云亭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
憩云亭为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亭、廊组成。憩云亭是古代供过往行人休息、避雨的场所。
枫香树王树龄约1400年,树高约32米,胸径约5.15米,冠幅约31米。枫香树王是梅关古驿道上的重要景观,是古驿道历史的见证。
厘稅站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厘稅站为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站房、伙房、马厩组成。厘稅站是古代征收商税的场所。
重来梅国碑为青石质,碑高2.3米,宽1.2米,厚0.2米。碑文记载了宋代大文豪苏轼重游梅关古驿道的情景。
庾将军祠为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祠、廊组成,是古代祭祀庾将军的场所。
梅关古驿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吸引了众多名人到访。
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惠州时,途经梅关古驿道。
当时正值寒冬,梅花盛开,苏轼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驻足观赏。他一边赏梅,一边吟诗作赋,留下了"庾岭寒梅"的诗句。
苏轼在梅关古驿道停留了数日,与当地百姓交谈,了解民情。他还亲自为百姓题写匾额,留下了许多墨宝。
苏轼的到访,为梅关古驿道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使梅关古驿道名扬天下。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曾游历梅关古驿道,并留下了游记。清代大诗人袁枚也曾游历梅关古驿道,并留下了诗篇。
梅关古驿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文化长廊。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文化的传承。
梅关古驿道,这条千年古道,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一条文化通道、一条精神通道。它见证了客家人南迁的艰辛历程,也见证了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如今,梅关古驿道已成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旅游攻略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城南10公里处梅岭山麓
开放时间:8:30-17:30
门票:25元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青云计划月度优质账号、百家榜创作者、CFP/携程签约摄影师、知名旅游博主、优质旅游领域创作者、微博签约自媒体、微博旅行视频博主。
新浪微博:@琰棱 https://weibo.com/u/179794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