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可能收不到推文,请星标本公众号」


烤匠的横空出世,让烤鱼再度备受关注。在这股关注热潮中,许多业内人士发现,烤鱼近些年的发展态势颇为稳定。

一方面,烤鱼的热度持续猛增,在社交媒体上斩获百亿曝光量

另一方面,烤鱼赛道经过十年的理性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红餐大数据预测,2025年我国烤鱼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428亿元,同比增长约5.9%

因此,在2020 - 2024年期间,众多创业者纷纷涌入该赛道。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每月烤鱼新增门店数约在2000家以上。

随着烤鱼热度的不断攀升,许多地方烤鱼趁势而起,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例如,烤匠烤鱼聚焦川渝烤鱼,日均排队达1000 +桌,凭借一己之力撬动烤鱼品类再度崛起;马有鱼则开辟“馕坑烤全鱼”新品类,逆势开店,扩店百家。

在地方烤鱼逐渐崛起之际,烤鱼赛道在稳健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四大发展态势。接下来,让我为您详细剖析。

01

烤鱼赛道翻红,地方烤鱼逆袭


烤鱼历史悠久,历经千年演变,在不同地域均孕育出特色烤鱼。北派烤鱼包含山东的泰安烤鱼、新疆的红柳烤鱼等类别,南派烤鱼则有重庆的万州烤鱼、四川的泸州烤鱼等。

这些地方特色烤鱼为众多创业者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不少烤鱼品牌以地域文化或供应链优势为基石,打造区域龙头企业,并通过模式复制向外扩张。

例如,匠子烤鱼将“海南风味”转化为可复制的商业资产,实现逆袭增长;烤匠凭借地域文化势能的积累,从区域王者跃升为全国标杆;

马有鱼深入挖掘新疆本土文化,将传统馕坑烤法与烤鱼相结合,开辟出“馕坑烤全鱼”的细分品类。

接下来,我们将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烤鱼品牌进行盘点和解析。通过审视它们的增长路径,思考能为餐饮人带来怎样的启示?

1、烤匠烤鱼:聚焦川渝烤鱼,日均排队1000+桌

2023年全国餐饮企业注销/吊销量超百万家,高端、网红、初创品牌大量退场,头部餐企利润普遍下滑(星巴克、麦当劳、广州酒家等)。

而一个叫做烤匠的烤鱼品牌却“逆势翻红”。2022年至今新开20家直营店,可比营收年增幅超9.3%;北京首店开业后日均取号1500+桌,黄牛号炒至200元,成北京顶流“排队王”;成都市场品牌认知度超90%,成为“成都美食名片”。

而它逆势秘诀则是在行业收缩期间,通过区域深耕、品类聚焦、场景创新以及品牌势能积累等多个方式,构建品牌护城河,实现逆势增长。


首先,以川渝为根据地,强化“成都美食名片”标签,形成文化势能后向全国辐射。

如11年深耕成都,51家直营店覆盖热门商圈,口号“不吃火锅,就吃烤匠”成为城市符号;

通过明星演唱会、粉丝互动(如张惠妹、檀健次)强化品牌与成都的强关联;北京首店借势“成都顶流”标签,通过现象级排队效应破局北方市场。

其次,放弃多口味内卷,聚焦麻辣烤鱼赛道,打造品类代名词。

在2014年前后,全国流行烤鱼的口味不下24种,而烤匠则目光聚焦在川渝麻辣风味上,并以3种辣椒+3种花椒黄金配比,手工黑豆花、圆形烤盘等细节创新,首创了圆盘型麻辣烤鱼。不仅保证了烤鱼的温度和口感,还提升用餐体验。


为了将品牌和川渝麻辣烤鱼进行深度捆绑,其利用非遗背书、认证占位等方式,将其打造成川渝烤鱼的"品类头部"。

所以一方面,2022年入选非遗名录,强化“正宗”认知;另一方面,获“成都重庆烤鱼第一品牌”“全国专业麻辣烤鱼第一品牌”权威认证。

最后,跳出价格战,通过场景体验构建差异化价值,实现川渝烤鱼品类从“功能消费”到“情绪价值”的转变。

如主打“生日仪式感”(蛋糕、贺卡、礼物),吸引年轻女性客群;街边店营业至凌晨2点,搭配下酒菜、精酿啤酒,重塑烤鱼夜宵属性;

门店设计融入川渝元素(如方言标语),强化地域归属感。而这一番探索效果显著,小红书“生日”标签内容占比超30%,夜宵时段营收贡献率提升至25%


最后,克制规模化冲动,聚焦品牌势能积累。

如11年仅开71家直营店,确保品质与体验一致性;2024年前未走出川渝,集中资源打造“成都必吃”标签;在头部品牌收缩(如海底捞关店43家)时反向扩张,抢占市场空白。

其中北京首店开业即引爆,验证“厚积薄发”模式可行性。因此烤匠烤鱼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首先,拒绝盲目扩张,以品牌势能而非门店数量定义成功; 其次,将烤鱼从“功能消费”升级为“情绪消费”,开辟差异化竞争空间; 最后通过地域文化势能积累,实现从区域王者到全国标杆的跃迁。

2、匠子烤鱼:依靠海南烤鱼,扩店百家,年接客量600万

匠子烤鱼创立于2014年,凭借独特口味与创新经营理念,迅速崛起为全国知名烤鱼品牌。如今,门店数量已破百家,遍布海南、广东、湖北等各大区域,多家门店登上区域榜、热评榜首位。


匠子烤鱼避开传统烤鱼内卷赛道,以“海南本土化烤鱼”切入市场,打造“重庆工艺 + 海南风味”独特标签。

匠子将海南山野、水果、海洋三大元素与烤鱼结合,构建“山味、果味、海味”差异化产品矩阵

“山味”系列汇聚兴隆黑胡椒烤鱼、海岛酸汤肥牛烤鱼等佳肴,融合黑胡椒、酸杨桃、酸木瓜等地道山野食材,打造独特“山野风味”。


果味”系列有凤梨烤鱼、超给荔甜辣烤鱼等美味,将海南凤梨、新鲜荔枝与烤鱼完美结合,鱼肉香甜与辣椒刺激交织,丰富口感,巧妙中和油腻感。

“海味”系列以海南糟粕醋烤鱼为代表,紧跟酸汤味型流行趋势,挖掘文昌铺前糟粕醋独特魅力,搭配虾、蟹、贝类等时令小海鲜,烹制充满海洋气息的烤鱼盛宴。

场景方面,通过“鱼趣风、海港风、餐酒吧”等多元门店场景,覆盖全时段、全客群消费需求,强化品牌记忆点。

如“鱼趣风”吐槽基地与打卡中心,以玫紫色调和逗趣语录营造年轻化视觉体验;“海港风”融合餐酒吧风格,霓虹灯与金属轻奢质感交织,覆盖夜间社交场景。

对于基础店型,匠子将“年轻文化”细分为“学生群体”、“夜经济人群”、“打卡社交群体”,进行针对性运营:

针对学生,提供75折优惠与校园主题店;

针对夜经济群体,延长营业时间并推出低价啤酒;

针对社交打卡群体,设置吐槽墙与网红风设计。

匠子烤鱼为烤鱼餐饮人带来诸多启示:

首先,避免与全国性品牌正面竞争,聚焦“地域文化 + 品类创新”交叉点; 其次,针对年轻消费者“拍照需求”,门店需提供社交货币属性; 再者,海南旅游经济为匠子带来天然流量,其他区域品牌可绑定“本地必吃”标签。

背后隐射三种底层逻辑:

差异化不是“小众”,而是“精准”; 门店即内容,消费即传播; 区域品牌全国化需“文化适配”。

3、马有鱼:聚焦新疆烤鱼,巧借抖音,2年逆势成烤鱼界“逆袭黑马”

马有鱼于2022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开设首店,深度挖掘“新疆烤鱼口味+新疆食材+新疆文化元素”,找准差异化市场定位后迅速逆袭。

短短2年,从新疆走向陕西、宁夏等地,门店数量突破150家;2024年更是仅用1年就新增百家门店,不少门店荣登大众点评人气榜、好评榜榜首

马有鱼的烤鱼独特之处在于深度挖掘新疆本土文化(口味、食材、技艺),将传统馕坑烤法与烤鱼相结合,开辟“馕坑烤全鱼”细分品类


一方面,运用传统馕坑技艺烤制。

定制超大馕坑容器,把腌制好的鱼放入馕坑高温烤制。如此烤出的鱼皮脆肉嫩,刺少且肉质紧实,火候恰到好处让鱼肉酥嫩无比。

另一方面,以新疆馕坑技艺为依托,推出多种口味的烤鱼,口感差异显著。

凭借这一独特烤鱼方式,打造出麻辣烤鱼、青花椒烤鱼、老坛酸菜烤鱼、孜然香辣烤鱼、激情椒麻烤鱼、番茄酸甜烤鱼六种馕坑烤全鱼口味。


再者,通过“地域文化+品类创新”构建竞争壁垒,与其他主流烤鱼品牌避免直接竞争,形成独特的品牌市场占位。

为进一步强化“新疆特色”烤鱼,其在传统新疆烤鱼基础上,深入挖掘“新疆特色食材”,精挑细选后延伸出疆辣子皮汉堡、酸奶粽子、阿勒泰黑加仑果汁等经典新疆人气小吃。

最后,将新疆文化元素转化为品牌体验,强化消费者记忆。

门店设计融入新疆风情,如馕坑造型、民族图案;卖点主打“新疆烤鱼”,绑定地域美食认知;

IP塑造以“新疆小伙”为底色,创绘出戴着毡帽、披上围巾、身着民族服装,站在馕坑边的 “小马哥” 品牌形象代言人 。

为传播品牌,马有鱼借助抖音生活服务迅速打开区域市场。每开一家新店,必定投入3万用于抖音推广;

联合官方账号、新店专属账号以及达人共创内容。例如,某家店在抖音上收获800万播放量,刚营业2天便排队百桌。

由此可见,马有鱼的本质在于将“新疆特色”转化为可复制的商业资产,为传统餐饮品类创新提供“文化 + 效率”的双驱动模式。它给行业带来的启示如下:

区域品牌突围的关键在于找准“文化 + 品类”的交叉点(如新疆 + 馕坑烤鱼),从而避免与全国性品牌正面交锋。 传统工艺需要通过技术改良实现标准化,而非单纯复制“原生态”。 抖音、大众点评等平台的榜单是区域品牌走向全国的低成本跳板,需优先布局。

02

历经十年的理性增长,

烤鱼赛道四大发展趋势显著

除了地方烤鱼逐步翻红外,烤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呈现出四种发展态势。

一是利用地域趋势降低竞争成本的区域化; 二是聚焦垂直赛道抢占用户心智的细分化; 三是打开下沉市场与外卖蓝海的快餐化; 四是利用品类跨界与场景延展突破烤鱼品类天花板的融合化。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对这四大趋势进行分析和解析。

1、区域化:深耕本土与跨区扩张并行。

为在内卷的烤鱼市场中走出差异化,在竞争方面,形成了两种竞争策略。

一种是通过绑定地域文化建立壁垒,进行本地深耕,如西南的烤匠(川渝麻辣烤鱼)、华南的匠子(海南风味烤鱼);

另一种则选择依托供应链标准化实现跨区域复制,如师烤豆花烤鱼(从广东向广西、福建扩张)、伟大航路烤鱼(东北向华北延伸)。

而它们的本质策略则是以地域文化或供应链优势为根基,形成区域龙头,并通过模式复制向外渗透。


2、细分化:垂直赛道抢占品类心智。

烤鱼品类为了通过口味、工艺、食材的极致差异化,切割细分赛道,形成“细分=品牌”的强关联,想尽了各种办法。

一种是工艺细分,马有鱼·馕坑烤全鱼绑定新疆非遗馕坑技艺,打造稀缺性;师烤豆花烤鱼以“现磨黑豆花+古法工艺”构建产品护城河。

另一种是口味细分,如辣美丽借势“酸汤”健康化趋势,主打“酸辣鲜香”复合味型,与传统麻辣烤鱼形成差异化竞争;青花椒烤鱼则选择聚焦“鲜辣”口感,以“现摘青花椒+青辣椒”打造“麻而不燥、辣而不呛”的年轻化味型。

最后是食材细分,如豆花烤鱼以“现磨豆花+活鱼现烤”组合,打造“鲜嫩CP”,切入家庭聚餐场景;匠子的海鲜烤鱼借海南地理优势,以“烤鱼+小海鲜”的产品组合,瞄准旅游客群与高端消费。


3、快餐化:供应链升级驱动“一人食”回归。

2017 年,一人食烤鱼因供应链不成熟、制作成本高等因素,仅能昙花一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烤鱼供应链在城市得以发展、外卖平台规则完善、烤鱼制作方式标准化等因素叠加,一人食烤鱼也开始逐渐兴起。

为此,包括半天妖、探鱼等烤鱼品牌开始了对一人食烤鱼的探索。

一方面,摒弃传统烤鱼复杂多样的配菜和冗长的菜单,只保留经典且受欢迎的几种烤鱼口味,搭配固定的几款配菜,减少顾客点餐时间,也便于厨房标准化制作,提高出餐效率。

另一方面推出单人份烤鱼套餐,满足一人就餐需求,如小型鱼类制作成单人份烤鱼,搭配一份米饭和一份凉拌小菜以及饮品进行组合销售。

通过对烤鱼口味的简化、小份化以及套餐化,这些品牌将烤鱼价格控制在了 34.9~49.9 元之间,不仅适应了外卖场景,还为线下一人用餐提供了解决方案。

4、融合化:品类跨界与场景延展破局。

烤鱼品牌为了打破场景限制,提升客单价,吸引更多客群,纷纷以“烤鱼+”的方式,来实现战略目标。

一方面,通过产品融合的方式,提升客单价,抢占宵夜市场;另一方面进行业态融合,打破场景限制,将正餐向下午茶、夜宵场景延伸。

如“烤鱼+小酒馆”,延长营业时段至凌晨,覆盖社交需求;或将“烤鱼和快餐融合”,在社区开设档口店,提供烤鱼饭、烤鱼卷等衍生品。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


合作/投稿/咨询等,欢迎加微canyinjun

电话/微信号:1339216476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