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仍在加速,
二三线开始刹车
深圳地铁,有两项数据位列全国第一。
一个是地铁线网密度,指每平方公里的城市面积中有多少公里的线网运营里程,这一指标越高,则城市地铁线路、站点越多,市民地铁出行更方便快捷。
不过即使如此,深圳还在大量建地铁。据深圳市交通运输部门,目前深圳在建地铁17条共250.24公里,这些在建线路将于2028年全部建成通车,到时深圳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将达831公里。
根据2024年底数据,深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为595.1公里。也就是说,未来三年,深圳地铁里程将涨超四成。
△ 深圳 图源:图虫
深圳地铁建设之迫切,原因或藏在另一个“第一”之中。
近年来,深圳地铁客运强度多次居于全国首位,地铁客运强度是指单位地铁里程的客流量,该指标越高,则地铁运营越繁忙、效益越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能导致高峰出行过于拥挤,市民地铁出行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地铁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城市交通承载力,还具有推进城市结构变迁和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作用。那么,深圳增建地铁布局方式如何?建成后又将如何改变城市格局和市民出行生态?
地铁客运强度第一城
时代周报记者计算发现,深圳地铁里程将在未来3年时间增长42.05%,增幅颇高。
这不是深圳地铁第一次爆发式增长。
梳理发现,深圳自2004年迈入“地铁”时代,2018年运营地铁里程达297.6公里,不过彼时该数据不仅明显低于北上广三座一线城市,还落后于南京、重庆、武汉等二线城市。
也是在2018年前后,深圳开始规划建设大量地铁项目,并在2019年迎来地铁建设井喷期,当年深圳地铁三期、四期工程的16条(含延长线,不含4号线北延段)约284公里项目同时在建,创历年之最。
在2019年至2024年的6年间,深圳年年有地铁线路建成开通,6年内地铁里程共计增长297.5公里。深圳地铁线网密度也于2023年首次冲至全国第一,并在2024年持续保持这一纪录。
数据走进现实,就是深圳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下编织成网。近年来,深圳地铁不仅通达全市各区,而且通过持续增加的线路显著缩短跨区通行时间,龙岗中心城、坪山中心区到达福田市民中心区进入市内通行的“一小时通行圈”,市民的生活半径持续拓宽。深圳还将地铁建至深圳湾口岸,进一步推动香港和深圳的互联互通。
△ 图源:图虫
不过对照来看,接下来3年深圳地铁将迎250.24公里的新增量,增幅较上一轮更甚。深圳为何着急?
如果关注近年全国地铁客运强度情况,很容易理解深圳建设地铁的迫切感。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深圳地铁客运强度在全国排名中不断攀升。2020年,深圳地铁客运强度为1.31万人次/日公里,排在全国第四,前三名分别是广州、上海、西安;2021年,深圳即以客运强度1.39万人次/日公里攀至全国第一;2022年深圳继续保持第一;2023年深圳暂时低于广州,退至全国第二;2024年深圳客运强度再度回归全国榜首。
从前述排名,既可见深圳地铁之繁忙、运营效率之高,同时也透露深圳市民地铁出行需求十分旺盛,有待进一步满足。
社交媒体上,深圳地铁热门通勤线路和站点拥堵画面也几次登上热搜,于是,尽管现有地铁路网密度已连续多年居于全国第一,深圳依旧急需修建地铁,来缓解这种出行拥堵,同时满足和拓展更多新的出行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地铁出行需求暴涨,也与深圳人口增长情况和土地面积紧密相关。当前,深圳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近1800万人,更确切地说,深圳陆域面积1997平方公里,实际开发规模仅为1105平方公里,当地人口密度远远甩开全国其他城市,居于全国首位,高人口密度也考验着深圳的承载能力。
此前,不论坊间还是官方,都有关于深圳人口承载力抵达极限的说法,不过近年来,凭借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和就业承载力,深圳常住人口年年只增不减(2022年除外,当年深圳常住人口同比减少0.11%,微降)。
在此背景下,通过大量建设地铁,以应对和满足庞大出行需求,从而在交通层面提高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可以说是深圳发展的必然之举。
成本如何?建在哪里?
不止深圳,伴随着人口持续流向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这些城市普遍迎来新一轮的地铁建设热潮。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北京2025年在建地铁10条、共177.4公里,今年底将有2条地铁线路通车运营;上海有14条地铁线路同时在建,有5条线路预计在2026年前投入运营;广州有在建地铁10条,去年底当地还开通了首条大环线......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轨交建设将继续在一线及部分经济实力较强、人口密集的二线城市铺开,这些城市由于其经济活力和人口基数,对轨道交通的需求更为迫切,因为轨道交通能够提供大运量、快速、安全可靠的公共交通服务,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 图源:图虫
从成本和收益方面考虑,大城市也依旧具有建设地铁的动力。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过去十几年,以地铁为主的城市轨交的快速发展,一大支撑在于房地产行业,当前房地产进入新常态,大部分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明显收缩,大基建建设资金来源明显减少,这也是很多二三线城市或人口流出地地铁建设刹车的原因,不过在经济活力高、持续人口流入的大城市,依旧有建设地铁的动力和需求。
具体到深圳。业内普遍认为,受限于土地面积小、住房供应有限,深圳房价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当地人才流入和长期发展,通过地铁建设撬动当地更大范围的房地产市场,不仅为市民提供更多住房选择,也可以同时获得有效投资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官方也在今年初提出要“房地产投资尽快恢复增长”。有观点认为,其背后原因,除了通过投资拉动就业和经济增长之外,也意在加快提高深圳房地产供给,改善深圳因房价高企对人才流入和长期发展造成的限制。
与此同时,柏文喜还指出,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结构变迁有重要诱导作用,能够促进城市结构和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
继续聚焦于深圳。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大量建设地铁,在缓解拥堵、提高城市交通承载能力之外,还支撑都市核心区扩容,让部分片区结束地铁“空白”现状,加强市区各个高铁站、飞机场等的通达效率,以及推进深圳和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互联互通、强化协同分工。
不妨来看将于2025年开通的3条线路。深圳地铁5号线西延段,主要作用在于为部分乘客实现减少换乘、商圈直达、疏解热门站点早晚高峰;16号线二期,打破了园山片区未有地铁的现状,将加强龙岗中心城与园山片区联系,实现东部中心“内聚外联”;6号线支线二期(南延),不仅提升沿线站点居民出行便利度,还开往深圳、东莞交界,强化深圳都市圈互联互通。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圳都市圈”“轨道上的大湾区”等发展模式下,深圳不仅把地铁建到与东莞、惠州交界处,同时还有穗莞深城际、深惠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深大城际等4条城际铁路在建,深珠城际、深南中城际也正在规划中,以上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后,将显著提升深圳内部城区以及深圳同周边城市的快速通达水平。
举个例子。近年来,深圳工作、东莞买房群体渐多,但双城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通勤成本,通过更密集和有针对性的地铁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双城通勤的时间成本,为市民提高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
继续把时间拉长,密集的地铁建设,只是深圳未来交通布局的其中一环。据深圳官方,到2030年,深圳将建成7条高铁、9条城际线、1条货运线、5条铁路联络线、4处铁路枢纽共26个铁路项目,运营服务里程超过10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一小时通勤圈”。实现深圳都市圈城市核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核心区枢纽间半小时直达、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形成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轨道上的大湾区”。
(转载开白请添加微信,ID:rafe0101)
撰文|曾思怡
编辑| 黎广
版式| 松
☞ 一座网红城市的困局与破局
☞ 在这件事上,安徽超过了上海
读城记工作室
用不同的视野解读城市精神
为热爱生活的人们展示城市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