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学霸”和优秀人才,澎湃新闻近日的两则报道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则是,此前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的李钦宾,已于今年1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资料显示,李钦宾,国家级青年人才,2018年6月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12月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并曾分别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博士后和研究员。

也就是说,李钦宾在2018年才本科毕业,如果他在18岁开始读大学,那他应该在1996年左右出生,今年可能还不到30岁。

为什么李钦宾的“晋升”速度会这么快?看看他的学术成果大概就知道了。李钦宾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式学习和大模型系统,获得谷歌博士奖研金、CCF-A类期刊TPDS最佳论文奖、CCF-A类会议VLDB最佳研究论文提名、CCF-A类会议SIGMOD最佳作品提名及PREMIA最佳学生论文金奖,入选2024年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谷歌学术引用量超过4000,其中三篇一作论文引用量超过1000。


李钦宾

是人才,就会闪光,得到不拘一格的重用。这是一个好现象。

事实上,李钦宾的经历不是个案,近年来刚毕业不久就晋升教授、博导的青年学者还有很多:2007年,年仅30岁的颜宁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年仅25岁的刘明侦受聘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2023年,年仅31岁的高昊宇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位90后教授……

如果说上述案例体现出高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那么,下面这则报道折射的或许是“人才”该如何择己所爱。

这则报道说的是,2000年出生的南京女孩马雅先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拿到本科学位,后在剑桥大学拿到硕士学位,2024年2月,她放弃生物医药企业的工作,入职上海动物园,成为一名饲养员。

是的,你没看错,这名剑桥毕业的女硕士现在每天和动物打着交道,要接受笼舍的各种气味,要做不少体力活,甚至当“铲屎官”。马雅不介意,还有点高兴。

当她的故事传开,有人担心名校生当饲养员是否“大材小用”,也有网友评论“动物园是事业单位编制,妥妥铁饭碗”。但马雅坦言:“最主要的是,我想做跟动物相关的工作。”

在笔者看来,这也是一种不拘一格,即遵从自己的内心,择己所爱,而不是根据世俗意义上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在日益包容多元的社会氛围和成长环境下,做出这样选择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当年轻人不拘一格地择业,社会不拘一格地选拔好、用好人才,心有热爱的青年,定能在不同领域走好自己精彩的人生路。


马雅和长颈鹿。受访者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