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王峰
编 辑丨陈洁
图 源丨摄图网
由于出生人口减少,近年来始终存在一个争论:新大学,还有建的必要吗?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2025年开年之初,各地还在大力建设新大学。但质疑声同样强烈,出生人口减少,基础教育适龄人口达峰,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势必减少,如今新建大学,未来是否会过剩?
观察城市竞争和区域发展,一个有趣的视角是高校布局。2024年万亿GDP城市名单再度扩容,河北唐山成为“万亿俱乐部”的第27个成员。唐山虽然是“万亿俱乐部”里的“小弟”,但高校数量并未垫底,13所属地高校甚至超过深圳。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截至2024年6月,我国共有2868所普通高等学校,27座万亿GDP城市属地高校1118所,占比39%。看似总数和集中度均较高,但专家指出,面向建设教育强国目标,仍需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供给,同时推动高校从重点布局转向适度均衡。
新建大学批量落地
近期陆续发布的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包含了大量新大学动态。
比如:
山东将加快空天信息大学筹建;
内蒙古将支持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学院、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整合资源设立职业本科;
四川将以优质高职院校为基础设置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
黑龙江将推进边境城市新建职业教育院校;贵州将支持安顺学院更名建设贵州文化旅游学院;
福建将支持闽江学院更名闽江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开办招生、黎明职业大学等高职院校升格本科;
河南将加快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筹)等基础设施建设;广东将支持筹办大湾区大学;
海南将推动海南警察学院获批、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升职业本科。
这些新大学有的已经筹备多年。2019年5月,广东省就成立了大湾区大学筹建领导小组。2021年11月,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校园建设正式动工。2025年2月14日,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一期第一标段施工招标入围单位名单公布,估算总投资额约16.9亿元。
图源/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2018年12月,有关方面宣布将恢复重建1985年创办的张仲景国医大学。2024年12月19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公示,拟按程序申报以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和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部分资源为基础设立河南国医学院。
还有一些新大学进展顺利,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有望在2025年秋季开始招生、深圳海洋大学(筹)预计2025年7月一期工程部分建成投入使用。
近年来轰轰烈烈的新建大学动作,即将批量结出硕果。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月,教育部公示26所拟新设置高校,其中8所为民办高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杜育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先导的教育投入,应当超前布局、超前投资。
新建一所高水平大学,资金投入动辄百亿起步,因此需要创新投入机制。“要让民办教育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支撑教育捐赠的政策体系,让第三次分配成为教育投入新的增长点。”杜育红说。
哪些城市在建大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27座万亿GDP城市属地高校数量1118所,占全国普通本专科高校总数的39%。
这体现了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性的特点。国际上,英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主要布局在以伦敦为核心的中南部地区。法国、日本分别集中在大巴黎都市圈、东京圈。美国则形成东北部大西洋沿岸、西太平洋沿岸、五大湖和中南部等多中心。
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进行高校调整时,也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哈尔滨、沈阳、西安等城市进行了重点布局。
但是新的经济重点区域崛起,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便显得不均衡。27座万亿GDP城市中,江苏有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常州,高校数量分为三档,南京53所居首,苏州26所居中,无锡、南通、常州分别为14所、11所、9所,位列第三梯队。
相比之下,广东的高校数量差距更大。27座万亿GDP城市中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高校数量只分为两档,广州84所遥遥领先,深圳、东莞、佛山分别只有10所、8所、6所。
而同为经济总量在1万亿—2万亿之间的城市,郑州高校数量高达73所、西安为63所、长沙为59所、天津为57所。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立国认为,我国主要城市群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尚难适应其区域经济和人口集聚的发展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常住人口规模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接近46%,而人才需求及集聚程度更高,全国超六成人才流向这五大城市群。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高等教育布局规模的全国占比,相比于其人口在全国占比明显相对较低。
高等教育资源与人才需求不匹配,这在一些城市尤为突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长三角、珠三角高校数量已经很多,但苏州、深圳、东莞等城市还在大量引进和新建大学。
此外,地方的高等教育资源也需要与当地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比如,深圳10所属地高校中,“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实不少,高职院校同样不少,但作为“腰部”力量的应用型大学还有待加强,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筹)等新大学均定位于此,为当地相关产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
新经济也呼唤新大学。2025年2月17日,云南省公示拟设置昆明航空职业学院,这是云南第一所以航空为名的高校。此外,河南已经提出加快组建郑州航空航天大学,位于河北的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公开表示决定更名大学。2024年,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建议设立上海航空航天大学。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杨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空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大,各类场景的逐步开放。
下一步,如果产业发展顺利,人才需求将相应扩大,新设“航空大学”正是未雨绸缪,提前部署人才供给。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屈小博认为,为保证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后技能人才的稳定供给,应该继续推进长周期高等职业教育建设。
各地新建大学中,高职院校升格或整合独立学院转设为职业本科大学数量较多。2025年1月,教育部公示26所拟新设置高校,其中9所为职业本科大学。这些学校的目标正是服务当地经济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新大学与人口变化
由于出生人口减少,近年来始终存在一个争论:新大学,还有建的必要吗?
“根据预测,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在2032年之前将持续增加。”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在2024年9月2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说,“未来一段时期,学位需求还将持续扩大,要通过现有高校改扩建挖潜扩容和新设置高校等多种方式,扩大高等教育资源。”
如果现在开始建设,以5年为建成周期,那么新大学在投入使用后,会不会很快就遭遇需求下降?
屈小博介绍,高等教育年龄人口在校规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其强制属性,人口规模基本决定了未来的教育需求,这一规模的影响传递到高等教育时则会因其普及率的变化而有所波动。
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快速提升,为高等教育需求保持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制的教育强国指数综合排名显示,排名前15名的国家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已达到86.3%。
不过,新建大学确实需要注意结构性过剩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去20多年来,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和办学体量,不少高校选择开办一些办学成本相对较低的文科专业,不少文科专业没有办出特色。这不但导致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超过社会需求,而且影响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上海兴伟学院是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只开设英语和国际商务两个本科专业,2024年面向全国10个省市录取144人,实际报到仅19人。截至2024年9月30日,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只有136人。
该校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指出,要适度发展规模,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学校学生规模过小,专业偏少。要在现有基础上积极申报新专业设置,力争尽快改变专业数量和学生规模的现状。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SFC
本期编辑 江佩佩
21君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