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AI什么都知道,我们背课文、做卷子还有什么用?”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向家长发出“灵魂拷问”。
社交媒体上热议的“小学生用AI写作业”的文章评论区,一位父亲分享了自己儿子的提问。作为家长,他装作思考片刻,偷偷转过身把问题抛给了DeepSeek,再给儿子讲起了道理。
今年年初,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现象级破圈后,成了学生们“赶作业神器”。开学前夕,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用AI生成作文、解答数学题,甚至完成英语试卷,引发了老师和家长的担忧。然而碰到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家长们也在寻求AI帮助。
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在应试教育的思维下,我们习惯于琢磨出题人的意图,并预设一个标准答案的存在。但当“答对”成为目的,结果的重要性超越思考的过程,“全知全能”的AI便自然而然地成为捷径,替代了人们的思考。AI被学生用来写作业,触及了教育一个基本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提问者”,而非“答题者”。接受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变成像AI一样的“知识储存器”,能够快速调取古诗、单词、公式并进行组合找到答案来应试,而是带领孩子们感知文学之美、语言之妙、数学之用。最关键的是让孩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思考中锻炼大脑,生成真正的、内置的、不可替代的“人类智能”。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钱颖一认为,人工智能会让当前教育制度培养的“学生优势”荡然无存。与AI相比,人脑的信息储存量和处理速度远远无法匹敌。因此,如果仍不转变只重视知识积累的传统教育模式,不破除应试化、功利化的教育倾向,AI也只能变成孩子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刷题工具”,而无法发挥真正的变革性影响。
当下,“AI+教育”已是必然趋势,应当讨论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用”而是“该怎么用”的问题。可以确定的是,AI不应成为智能化的应试教育工具,而当是真正赋能教育的“破局者”。
人类创造AI,不是为了在学校增设一门人工智能的考试课程,也不是为了让更多学生走进“AI自习室”体验智能化刷题,而是期望AI能够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体悟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育的终极目的,永远都是全面挖掘人的潜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个体。在人工智能崛起的时代,如何帮助下一代培养出无可替代的“人类大脑”,应是教育制度转向的关键所在。而在AI还在飞速迭代的时候,不会创新创造、只会刷题考试的学生,未来命运如何,不言而喻。
原标题:当学生开始让AI帮忙写作业时,该将他们与之隔离吗?
栏目主编:简工博 文字编辑:朱珉迕
来源:作者: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