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66个潮属社团和商会赴汕头参加国际潮团、世界潮商“两大盛会”;在马来西亚、柬埔寨、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和港澳地区,汕头“出海”开展经贸交流促成超90亿元项目签约;小公园“番客街”首批十大项目启动,海内外广大潮侨潮商看好汕头、投资汕头……2月19日,汕头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随之出炉,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展示着汕头凝侨心、聚侨力的工作成效。
近年来,汕头将做好“侨”的文章纳入“十四五”规划,深入实施海外华文教育创新发展中心、侨情资源库、数字虚拟潮汕家园平台“三大工程”,大力推动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四项行动”,常态化开展为侨服务“十件实事”,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探索出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侨务工作新路径。
新的一年,汕头提出从四方面发力——壮大“侨”经济、弘扬“侨”文化、拓展“侨”平台、深化“侨”服务,坚定不移联侨引侨聚侨惠侨,奋力推动汕头“侨”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汕头举办英歌舞海外培训推广活动,组织海外潮人社团负责人和华裔新生代体验传统文化。
“侨房管家”留住乡愁
近日,在广州举行的2025侨助广东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进大会上,首批“广东美丽侨村”名单揭晓。位于汕头市濠江区广澳街道的东湖社区入选,成为汕头唯一代表。
东湖社区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早年社区内就流传“家家有番客,户户有侨亲”的说法。据不完全统计,东湖社区有旅外乡亲约1.3万人,很多华侨更在社区留下一幢幢侨房。
不过,真正让东湖社区为外界熟悉的是,2022年汕头在东湖社区试点推行“侨房管家”服务。
彼时,社区内唯一中西合璧、有独特建筑风格的民居“月德楼”,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冲刷后变得破败不堪。东湖社区在征求民居后人意见后,决定通过修缮加固建筑围护结构、更新室内空间、规整陈列布展等方式,对“月德楼”进行盘活。
很快,这座无人问津的侨房焕然一新,不仅集党建、村史、侨务等功能于一体,更成为汕头市首个社区级侨博馆。而由此开始,东湖社区更多侨房也纷纷加入活化之路。
建于1919年的顺琴故居,是东湖社区一座面池而建的“四点金”侨房。侨房内保存大量彩绘壁画,记载当时华侨的海外生活信息,是研究潮汕华侨拼搏奋斗历史的重要资料。然而,顺琴故居的后人移居香港多年,无法妥善管理和维护顺琴故居。
“社区工作人员找到我们,说社区成立了‘侨房管家’,有专人为我们管理老宅、盘活老宅。”顺琴故居后人洪华说,东湖社区不仅替他解决了老宅的卫生管养、日常维护和安全问题,还安装了视频监控。如今他通过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察看老宅情况。
从“小切口”着手为侨胞办实事,既盘活了老宅,也拉近了乡情。顺琴故居修缮后,洪华主动表示要为家乡作贡献。他与社区签订“侨房管家”委托协议,把顺琴故居的使用权无偿交给社区,用于开展公益活动。在洪华看来,“守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老宅,就守住了我们的根。”
2023年,“侨房管家”列入汕头为侨服务“十件实事”之一,通过与侨房产权人签订管家合同,确保侨房维修、养护及时,并实现产权人24小时在线监控。部分活化的侨房用于公益事业或出租,所得资金设立专项基金,实现以房养房。
两年多来,仅在东湖社区就有数十家侨房纳入“侨房管家”管理,实现“一房一议”“一厝一管”。这些侨房的活化,不仅留住海外侨胞的乡愁记忆,更为当地乡村文旅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如今,走进东湖社区,古巷两旁随处可见古寨门、潮汕传统风格的大宅第、古祠堂、古碑、古榕树等“侨文化”景观韵味悠长,一条专门打造的“侨村线路”吸引许多侨胞和游客慕名而来。
“‘侨房管家’是为侨服务的创新举措,旅外乡亲都很支持,也积极参与其中。”香港东湖同乡会会长卓训标告诉记者。
“十件实事”维护权益
去年底,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地法院联合签署《关于建立涉侨权益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的框架协议》。其中明确,四地法院要不断深化涉侨司法审判、优化涉侨司法服务,依法维护侨胞侨企侨商合法权益,为广大华侨华人、海内外潮人乡亲参与家乡建设、共享发展良机搭建司法桥梁,合力以法治凝侨心、聚侨力、汇侨智、护侨益,助推汕潮揭都市圈深度融合、潮汕四市协同发展,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广东是华侨大省、侨务大省,潮汕海外侨胞约1500万人,潮汕四市法院共建协作机制,能为侨商侨资侨属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保障,以实际行动架起海内外潮人乡亲返乡兴业‘连心桥’。”全国人大代表黄贵松说。
事实上,如何更好维护涉侨权益,是汕头为侨服务的聚焦方向。
2024年,汕头把开展涉侨涉外法律系列服务列入为侨服务“十件实事”之一,成立归国华侨联合会法律顾问委员会、涉侨审判合议庭、权益司法保护中心、法律服务中心,建立“侨界观察调解员”“海外联络员”“归侨陪审员”工作机制,开展涉侨涉外法治宣讲系列活动等,进一步完善涉侨权益保护机制。
在潮南区,当地侨联和社区建立3个“侨小二”潮南柜联侨平台,开启“线上+线下”引侨联侨新模式,举办多场线上乡情恳谈会;组建239支“侨小二”服务队,探索建立工作流程、衔接配套机制,并纳入汕头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组织体系中。
线下解决侨之所需,线上则优化数字服务。在广东政务服务网,汕头分厅设立了涉侨板块;在“潮汕家园”平台,搭建“家人服务”专区归集涉侨行政、诉讼、在线公证等服务事项,多渠道推进侨界群众办事便捷化。去年以来,市侨务局共接收各渠道信访、政务、服务事项等120批次,内容涉及落实侨房、定居落户、子女入学、身份证明、涉侨纠纷、寻亲等事项,办结率90%以上。此外,汕头还发起全国首个惠侨长者呼援智慧养老公益项目——“侨心桥”,为756名老年归侨侨眷提供紧急呼援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两年来,该项目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升级服务方式,为80户服务对象开通物联网卡,提供24小时一键呼叫服务应急救援和健康监测服务。据统计,2024年入户探访服务1870次,安全排查1750次,非紧急类服务3490次。
“通过常态化开展为侨服务‘十件实事’,维护侨胞在汕的合法权益,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进一步激发出侨胞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为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汕头市侨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带动侨胞回乡兴业
“以前潮人出海打拼,大多都是从小公园片区这里过番的,时至今日我们的华侨文化保留和打造得很好。汕头在小公园打造规模庞大的‘番客街’项目,我相信不仅可以吸引投资者来建设投资,还能够带动更多游客走进汕头。”刚刚过去的元宵节,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林楚钦先生在参加小公园国际元宵灯会时深有感触。
海外侨领频繁回乡,如今在汕头已是常态,而小公园通过元宵灯会展现潮侨文化也非首次。去年,汕头首次举办国际元宵灯会,2000盏兼具异国风情与潮汕元素的花灯亮相小公园,营造了海内外潮人“五洲连心”的节日氛围。今年,全长1.2公里的主题创意灯街将侨乡新貌、潮汕非遗及异国风情串联起来,生动呈现“百年侨乡”的文化魅力。
以会为媒、以“侨”建“桥”,正是创新传播方式讲好侨乡故事的生动写照。
近两年来,汕头市友好代表团先后赴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柬埔寨开展访问活动,组织拜访一批海外重点社团和侨领,推动与海外乡亲的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实打实合作,成功与柬埔寨金边市建立友好交流城市关系,深化与马来西亚新山市友好城市关系,高位推动汕头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去年8月,汕头2024年侨批出海计划走进马来西亚,近200封侨批及相关资料图片唤起海外华侨华人的家乡情。“我小时候就帮家人写侨批,我对侨批并不陌生。”当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总会长林家光看到一封封批信时,往事历历在目,乡愁涌上心头。在他看来,侨批寄托了华侨爱乡、惦念家乡父老妻小的感情,承载了中华文化中的孝道。
去年11月,国际潮团、世界潮商“两大盛会”在汕头举行,全球2800名重要侨领、知名潮商跨越山海赴约。“汕头是我的家乡,我跟大家一样,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情。”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深圳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来春致辞时两度落泪,让人为之感动。
从2023年至今,汕头组织、接待来自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等4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团组来汕考察,开展交流活动近650批次、7700人次,实现了汕头与海内外乡亲的“双向奔赴”。
新一年,汕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积极争取国家出台支持汕头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继续“走出去”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带动广大侨胞潮商回乡投资兴业,并鼓励企业在海外建设商品展销中心、分支机构,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
同时,继续办好为侨服务“十件实事”,健全海外社团常态化联络机制,推动侨裔新生代和汕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深度交融,将汕头打造成聚侨联侨的重要枢纽。
信息来源:南方+、记者:杨立轩
编辑整理:濠江宣传
关注濠江宣传
了解濠江,爱上濠江!